●藝術考試并非上大學的救命稻草,近幾年藝術專業學生的就業并不樂觀
●藝考過熱不僅會給招生、就業帶來壓力,而且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資源浪費
●藝術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擴面”,以培養多邊緣學科的藝術專業人才
受訪人:梁文博,九屆省政協常委,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碩士
生導師
一年一度的藝術高考“熱”到今年,已經到了“空前”的程度。14萬多人的報考大軍在寒風中徹夜排隊報名,梁文博委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盡管“兩會”已接近尾聲,他還是和學院里的學術帶頭人商量著,把藝考過熱的現狀寫進提案,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希望盡快給藝考怪圈尋求一條破解之路。
藝考熱度“登峰造極”
劉英(以下簡稱劉):最近幾天,濟南街頭突然涌入14萬多人的藝術考試大軍,幾個考點都有考生晝夜排隊報名的情況。藝術高考為什么會突然這么“熱”?
梁文博(以下簡稱梁):近幾年高考,參加藝術專業考試的學生逐年成倍增長,到今年已經發展至“空前過熱”的狀態。實際上,今年我省藝術類院校招生比例是“縮招”的,也就是說,在報名的14萬名學生中,頂多能錄取4萬名,而那10萬多名學生就成了“過剩”生源。截至今天,僅報考我們美術學院的學生就超過了6000人,而我們的實際招生計劃只有100多人。
分析考生扎堆的個中原因,一是明年開始,藝術生高考的文化課要加試數學,那些已經參加過藝考而落選的學生,爭著要搭這趟末班車。另外,今年我省藝術院校招生的時間首次早于省外院校,為了多考取幾張專業合格證書,學生們往往會按省內外院校招生時間的早晚安排報考行程,駐濟的這4所院校報名時間相近,加之對考生數量的預計和準備不足,就會出現我們看到的過度集中報名現象。
劉:為什么明知道錄取率會降低,學生們卻依然“知難而進”呢?
梁:我認為,造成這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象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學教育部門盲目追求升學率而又缺乏合理的引導,有的學校將會考500分以下的學生全都分流到藝術班,“學藝術”成了“差生”無從選擇的求學路。此外,學生和家長在認識上也存在偏差,片面認為考藝術類院校是上大學的捷徑。
藝考熱帶來雙重“折磨”
劉:考生們這樣“受罪”,招考院校就不能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延長報名時間,或者采取異地網上報名等辦法嗎?
梁:這些辦法都能實現,而且我們也已經采取了措施緩解報名壓力。因為無論考生還是招考院校,都在遭受著藝考熱的雙重“折磨”,一面是考生為了求學不辭辛苦地奔波在各考場之間;一面是招考院校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求學機會,抽調所有人力布置考場、命題、閱卷。關鍵的問題在于,如果這種“折磨”的結果能給考生帶來學習和就業的滿足,藝術專業老師能桃李滿天下,這種代價倒也值得。
事實卻恰好相反,從我們學院以往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看,有90%的學生都從事了其他行業的工作。目前的就業形勢更不容樂觀,現在社會上對純藝術類畢業生的需求可謂過于飽和,報考藝術院校的學生越多,就業壓力就越大,即使拿到了大學文憑,不能及時就業也會影響學生的前途。說得更深遠些,對經濟社會建設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藝術專業需要“擴面”
劉:既然藝考熱令考生和藝術院校都這么疲憊,有沒有一個從根本上緩解這種矛盾的途徑,至少讓學生們不再陷入這種“越是難考越扎堆”的怪圈?
梁:學生們的求學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解決藝考過熱的手段,一方面在于科學合理的引導,不能“一推了之”,至少應該幫助學生正確分析選擇藝術專業以后的形勢。另一方面,作為我們藝術類院校本身,也應該從學科專業設置上進行結構調整,從適應國家和山東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出發,擴大專業涉及面,大力推進分類辦學。如開設服裝設計、建筑設計、電腦繪畫、網絡媒體等與傳統繪畫專業相關的多邊緣學科,從擴充并細化專業設置上分流原來都集中在一個專業內的生源。同時,在教學質量考評上,還要根據市場化和社會化的要求,建立科學的高校人才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學校內學有所長,畢業后還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相關行業。
本報記者 劉英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