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而對于這個寒冬里溫州樂清的奶農來說,他們咽進肚子里的是苦水,擠出來的是眼淚。
2004年8月12日,強臺風“云娜”襲擊樂清灣,15個小時狂風暴雨肆虐之后,清江鎮養牛專業戶吳中銀的“振發畜牧場”牛棚屋頂被臺風刮倒,當場砸死6頭奶牛。
三個月之后,11月10日早上,
天下著大雨,吳中銀和往常一樣,跟他雇傭的兩個幫工擠完了牛奶,準備送往20里外的大荊鎮的小家伙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小家伙)。
但小家伙的工作人員卻告訴他,根據公司技術人員檢驗,發現吳中銀送來的奶有“摻水摻假”問題,“奶不用送了”。
吳中銀對記者說:“我的奶賣都賣不掉,還摻什么水啊,一瓶礦泉水都賣2元,我給他們的價格只有0.9元一斤。”
也就在同時,鄰村另外的10多家奶農也接到了小家伙的拒收通知,其中樂清奶農協會會長傅昌友家的牛奶也在拒收之列。
一時間,200多頭奶牛每天生產的幾千公斤白花花的牛奶沒有了去處,奶農們開始把牛奶分給附近的村民喂豬,甚至倒進陰溝。
這已經不是溫州奶農第一次倒奶了,第一次倒奶是發生在2004年6月28日。
奶飲料企業的角色
在2004年4月,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曝光后,浙江省的蒼南、泰順兩縣和樂清市相繼被查出是劣質奶粉的“原產地”,包括樂清“虹橋”和“賽諾”乳品企業在內的5家奶粉生產廠家全部被查封,小家伙因為是當地“重點企業”沒有受到牽連。
2004年7月,由于產業鏈斷裂,160多戶奶農每天生產的15噸鮮奶沒有去處,“牛奶喂豬”、“牛奶澆地”成了當地報紙的新聞。
2004年7月8日,小家伙做出驚人之舉,以每公斤2.2元的高價收購樂清奶農的牛奶。他們召集100多戶奶農在雁蕩山舉行了一個采購洽談會,意在獨家壟斷當地奶源。“這個價格比過去收購價還多了0.3元,超乎大家的想象。”傅昌友第一個跑上主席臺和小家伙簽訂了購銷意向書。
“因為我感覺這是一個機會,你看,現在國內的奶業,伊利也好蒙牛也好,全部都用的是鮮奶。”2004年7月15日,也就是奶農們第一次倒奶事件發生的時候,小家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篤華高調出現在央視的《經濟半小時》。
這個時候,包括傅昌友在內,沒有人能夠想到,4個月之后,他們的牛奶仍然要倒掉。
“事實上,我們企業以做還原奶為主,從成本考慮,用鮮奶做原料意味著我們的生產成本增加。”小家伙的三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現在牛奶行業都在用奶粉作原料。他們強調,小家伙的“奶飲料”生產工藝不是奶粉兌水而成,也不是以鮮奶作為原料。他們的生產工藝,用行話講,叫“還原”。
奶農們的尷尬
“我們現在知道了,‘小家伙’并不需要鮮奶做原料。說牛奶摻水摻假只是找個拒收的借口而已。”被樂清106戶奶農推選為會長的傅昌友說。
“106戶奶農偏偏選我當這個會長,現在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把牛殺了,會長也不當了。”
傅昌友告訴記者,自己養奶牛之前做過15年的供銷員。
據傅昌友透露,樂清市為了緩和農民情緒,將原先勒令關停的“賽諾乳業有限公司”更改為“金牧牛乳業有限公司”,恢復了他們的生產,這也意味著“解決”了奶農奶源的出路問題。
2004年11月19日,奶農與小家伙經過多次協商無果。17戶奶農再次聚集到清江鎮鎮政府。鎮黨委書記廖凱峰表示,政府不能壓企業一定要收購農民的牛奶,而且小家伙又不在本鎮轄區。廖凱峰提出,鎮里食堂可以幫助消化一點牛奶,盡量減少農民的損失。同時,鎮里也向上級政府請求給予農民一定的經濟補償,但樂清市政府認為沒有理由。
記者在走訪企業和農戶中發現,在這個“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中,看上去是相互依存關系,但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和供求關系的信息不對稱,合作環節始終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中。
事實上,“雁蕩山會議”承諾之后,公司和奶農并沒有簽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供銷合同。出現了撕毀諾言,導致奶農和“小家伙”的互相不信任,最后出現利益紛爭,實際上最終“受傷”的還是農民。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化初級階段的進程中,樂清市以低壓電器為主的制造業使這個沿海農村變成土地稀缺的黃金地帶,畜牧業已經處在工業化發展的邊緣。
長期從事溫州農村經濟問題研究的溫州市委黨校朱康對教授認為,由于農業有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在世界各國家農民都是容易受傷害的群體。各國政府在保護農民利益和扶持農業政策方面各自不同,比如一些西方國家在支持農業發展上都給予很大的政府財力支持,農業保險也是由政府給予補貼。
侵害農民利益或因土地問題引發糾紛是溫州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溫州經濟發展的瓶頸。在追求人均GDP增幅、工業產值翻番的游戲規則下,工業化進程導致農業成本上升。
相關鏈接
溫州牛奶業鉤沉
在溫州歷史上,有一個叫吳百亨的人。
1925年,英國“納司而英瑞”公司出品的“飛鷹牌”煉乳在中國設代理商,壟斷市場。在溫州,“飛鷹牌”煉乳也是熱銷商品,顧客爭購,市場脫銷。
當時是藥房伙計的吳百亨也看到了奶業的機會。他花了一年時間,研制出用熏燙蒸發法煉制乳品。隨后,吳百亨在瑞安飛云江入海口創辦了我國第一家煉乳廠,取名“百好”煉乳廠。
富有實業報國情結的吳百亨,以“白日擒雕”創意作為商標:一只中國人的手擒住英國人的飛鷹。
1926年秋天,工廠正式投產,國產“擒雕牌”煉乳上市,受到了消費者歡迎。“擒雕牌”煉乳在1929年中華國貨展覽會榮獲一等獎,1930年榮獲西湖博覽會特等獎。
眼看“擒雕”成了“飛鷹”的勁敵,“納司而英瑞”公司特聘了一名叫葛福萊的律師,向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商標局提出申訴商標侵權,但最終敗訴。1933年,“納司而英瑞”公司指使福州亞士德洋行,購進一千多箱“擒雕牌”煉乳,將它們存放到變質后,投放到市場上銷售。吳百亨得知此事,攜兩萬塊大洋趕赴福州,將所有變質煉乳高價買回,并將其沉入閩江。
吳百亨為此變賣了家產,損失占他全部資產的三分之一。
1935年10月,“納司而英瑞”公司老板希文和幾名隨員來到“百好”廠謀求“合作”,提出收購“百好”廠49%股份,但遭到了吳百亨拒絕。
1937年,“擒雕牌”煉乳產量增至2.6萬箱,出口香港。1954年10月5日百好煉乳廠實行公私合營。1997年企業改制后,以品牌托管承包經營形式實行內部招投標,改制后“百好”廠承包者每年上繳國家利稅1500萬元、“擒雕”品牌使用費1000多萬元。由于以出口為主,在阜陽奶粉事件中,該企業所受影響不大。(王孔瑞)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