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書 鄭野軍 馬雙軍 報道
本報煙臺訊“數控沖剪機的刀具怎么運行?”“這個?”“管材一般都是切割,如何進行沖剪?”“嗯……”一連兩個涉及到項目關鍵技術的問題都沒回答上來,從美國歸來的某“留學生”面紅耳赤,他的項目被煙臺留學人員創業園區拒之門外。
這是元旦前夕當地組織的專
家答辯會上的一個鏡頭。近兩年,已有數十位名不副實的“海歸派”在煙臺創業遭遇“滑鐵盧”。
海歸派,因其留學海外,大多懷揣高科技含量的項目或技術,很受國內企業和創業園區歡迎。但一段時間內人們過于迷信“海歸派”,認為他們出國學習過技術水平就一定很高。因此,只憑一紙“洋文憑”,“海歸派”就能進入各地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區,享受各項優惠。
實際“海歸派”并非個個神通廣大。煙臺留學人員創業園副主任柳陽介紹說,園區成立8年來,引進了近200個“海歸派”創業項目,其中多數項目發展良好,但也有不少企業不盡如人意。在該園區,曾有8家企業因自身發展不好將廠房外租而受到處理;有3家企業孵化到期仍無所作為,最后被清退出園。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所謂“留學生”名不副實,有的回國創業只為享受有關優惠政策;有的“洋文憑”是從國外非正規的大學獲得的,我國教育部門根本不承認;還有些項目不具備市場前景。
為“去偽存真”,2003年3月以來,煙臺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實行了專家評審鑒定制度,對申請入園項目的資金來源、研究領域、技術內容、發展前景等進行嚴格把關論證,對只想以留學生名義享受優惠的一律拒絕,對真心尋求合作伙伴轉化成果的則積極爭取。截至目前,共對91個項目進行了論證,其中11個未獲通過。
專家評審制度使各方受益頗深。許多通過評審的留學生反映:“有些事項項目籌備前未考慮到,是答辯會給我提了醒。”一些沒通過的答辯的人員也有感受:“幸虧專家提醒,不然啟動資金就賠進去了。”主辦方更有見地:“專業知識廣博、國際視角開闊固然是‘海歸派’的獨特優勢,但我們也不能過于迷信‘洋文憑’,對‘海歸派’的引進與使用應該理性、慎重,以免造成無謂的損失和浪費。”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