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經常要給老家寄包裹,每次總是裝滿各種藥品。我的父母也和近半數國民一樣,有病不愿看,看了又舍不得買藥,有了藥又舍不得吃。他們的醫療保障每個月僅20元;而慢性病開支大約要花去他們大約1/3的收入。
病必然帶著痛,有的甚至會危及生命,忍痛而不去就醫,其中的難言之隱,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把
它歸結為5個方面: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分布不均衡;醫療保障覆蓋面太小;醫療費用上漲過快;政府投入不足。
這五個原因是站在行業主管領導的高度說的,而對于如我父母一樣的近半數國民而言,可以直觀地概括為6個字:藥太貴、看不起。
對于“藥太貴”,這幾年怨聲載道,幾乎成為媒體的靶子。小小一個感冒,就要花數百元,病再大一些,就得數千元甚或數十萬元之巨,對于年收入只有數千元的大部分城鄉居民而言,得了這樣的病,只有自恨自怨的份兒,“等死”也不是什么危言聳聽,在筆者家鄉,就常能聽到這樣的苦澀“傳奇”。“藥太貴”的根源,根本上在于醫療體制改革嚴重滯后,有人甚至將醫療機構喻為“被改革遺忘的角落”。但愿高部長公布的數據能夠觸動有關部門,把醫療體制改革推向深入。
至于“看不起”,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藥太貴”,更多的則在于醫療保障體制的嚴重滯后,不僅保障水平低得可憐,而且大部分國民都沒有被納入保障范圍。高強副部長提供的數字顯示,有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也就是說,大部分中國人要自掏腰包看病。
“有病不看”與經濟飛速發展的態勢很不相稱,因為它沒有在醫療保障這個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上體現出來。而問題的根本,實際上就是各級財政對社會公益事業投入的嚴重不足。權威數據顯示,在我國衛生總費用中,60%靠居民自費,25%靠集體負擔,政府投入僅占15%。2004年數據還沒出來,在2003年,中央財政支出2460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用于社會保障、農業、科技、教育、衛生、扶貧等專項的轉移支付僅2577億元,占總支出的10.4%。而這一年,中國還發生了非典肆虐。中央財政是這樣,地方財政也大體相似。投入已經微薄,再加上嚴重的不均衡,能夠分攤到縣鄉的資金,恐怕就做不了什么了。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統籌發展已逐漸成為各級領導的執政理念,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公共事業的體制改革,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東部一些發達地區還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值得提醒的是,這僅僅是初步的,也是局部的。
財政安排是調控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能夠直觀地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行政行為。要統籌發展,就應該統籌財政支出,既統籌又有所側重。該大大側重的,正是那些長期被弱化的、包括醫療衛生等在內的公共領域。(趙彥龍)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