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國高等院校第一次進行大規模擴招,2003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轉眼間昔日的天之驕子走入社會已一年多,這些就業后的大學畢業生的一些思
想動態值得關注。而其父母對孩子往往有“馬上報恩”的要求也同樣值得關注。    很多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發現所從事的工作并不如自己想像的時,很快就感到落寞,意志變得消沉。
   記者見到李音時,她正在為找新工作而奔波,那將是她畢業后的第三份工作。她以前的工作是給一家媒體寫專版,從企業家們那里拉贊助。她說,專版欄目的承包人,經常在下屬面前大喊大叫,我們要是弄來錢,他的臉色還好一點,否則他甚至會破口大罵。“在這個人面前,一點人格的尊嚴都沒有了,”李音說,“我一開始只有忍受,現在我實在受不了了,決定出來找工作。”
   “我在上大學時是性格開朗的女孩,工作以后我發現自己的性格慢慢地變了。”李音自己也很無奈,“雖然做采訪工作,但是我絕不多說一句話,同事都以為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漸漸地,我什么話都不愿意說了。”可能是長時間封閉自己,李音覺得自己都快不會和別人打交道了。
   針對這些就業大學生的心態,哈爾濱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執行主席張大生分析說,現在挫折訓練的缺失,讓很多大學畢業生患上了“三無”流行病,即無責任、無氣力、無感動。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一種讓孩子‘馬上報恩’的心態,認為孩子工作以后就萬事大吉了,這實際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希望家長要給這些學生一些時間,要主動和孩子聯系,避免他們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張大生說,“社會也要對大學生寬容一些,不要一有問題就責備他們,應該想辦法幫助他們。”
   另有專家認為:一些父母覺得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就是對孩子教育的成功,因此,當孩子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對孩子的期望值也隨之高漲,孩子若達不到期望,做父母的就會有不平衡感,產生代溝。殊不知,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青年壓力大,他們正經受著心理成長、心理成熟的關鍵期。做父母的一方面要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要相信這些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在經過社會的錘煉后,會真正懂事起來。胡國香李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