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對全國億萬農民來說,是最舒心的一年:種地國家發補貼,多打了糧食多賣了錢,少繳了稅款減輕了負擔,政府出面幫農民工討薪———
2005:農民增收何處著力?
剛剛過去的2004年,對全國億萬農民來說,是最舒心的一年
:種地國家發補貼,多打了糧食多賣了錢,少繳了稅款減輕了負擔,政府出面幫農民工討薪……年終盤點,全國農民人均增收300多元,預計增幅突破6%,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高興之余,人們難免擔心,2005年農民還能笑得這么開心嗎?
人們的憂慮并非沒有根據。2004年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仍然是恢復性的,是政策好、市場活、人努力、天幫忙的結果。制約農民增收的各種淺表的、深層的矛盾問題都還存在,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基礎薄弱、就業門路少、農民增收難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在去年農民增收較多的基礎上再實現較快增長,難度的確不小。2005年,繼續大力促進農民增收,該在何處著力?
好政策不變 給農民的實惠不減 支農的力度繼續加大
閉幕不久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定下方略:受到農民歡迎的各項政策要繼續穩定,不斷完善,不斷強化,逐步規范。加大農業稅免征減征力度,加快速度,加大范圍,重點向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傾斜,并警惕農民負擔以各種隱蔽的形式反彈;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將提高補貼水平,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將大幅度增加;對農村教育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投入也將有較大幅度增長。
重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給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夯實基礎
去年,糧食增產、糧價回升,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是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并沒有提高,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的空間有限,農業科技短期內難有突破性重大成果。我國許多地方地力在下降,農田水利“吃老本”,旱不保澆、澇不能排,抗災能力弱,難免要看老天爺的臉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是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保護耕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增加農業發展的后勁。
繼續為農民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農民勞務收入的增長,是去年農民增收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就在各地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幫農民工清欠工資的去年,仍然有農民工沒能拿回自己的血汗錢。今年我們要繼續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加快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對拖欠農民工工資、隨意延長工時和勞動環境惡劣等問題,要嚴格查處,千方百計改善他們的勞動和生活條件,關注他們的居住環境和子女受教育等問題。
更加注重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是一個普遍的傾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的傾向。我國現在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做出的一個重大判斷。這個重大判斷的依據是,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13萬億元,非農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財政收入達到2.6萬億元,總體上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相應實力。這個重大的判斷將帶來今年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性進展。
從中央到地方,將下更大的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城市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加大城市在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群眾的服務,把農民增收放到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中統籌考慮,把農村發展全面納入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
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多數,農民增收快、增收多,市場才能更繁榮,社會才能更穩定,國民經濟發展才有持久的動力。為了億萬農民笑口常開,讓我們一齊努力吧!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