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譯學院在美國《洛杉磯時報》自費刊登了一條虛假廣告,聲稱“美國50州高等教育聯盟”評選該校為中國大學排行榜第十名,此后,又以偷梁換柱的手法把該廣告內容“翻新”為新聞報道,在國內許多大型網站上加以傳播,迷惑了不少求學心切的人。該校涉及虛假宣傳的劣跡并非只有這一樁,經過本報記者向教育部求證,西
安翻譯學院自詡的“教育部首家民辦高校樣本學校”也完全是子虛烏有,這所所謂“最值得研究的民辦大學”的確很值得研究,他們自我包裝的技巧在目前看來堪稱無出其右,甚至已經超越了公眾社會的忍耐限度。
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教育部作為中國教育的行政主管機構對此并沒有睜一眼閉一眼,而是亮出了鮮明的官方態度,該部新聞發言人不無憤怒地說,“教育關系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我們譴責一切喪失良知、道德淪喪的宣傳。”應該說,在我們這個權威主義盛行的社會里,教育部的這種憤怒還是有一定警示作用的,它的效用往往會超出民間輿論甚至新聞媒體的批評。
中國的教育事業正處于一個敏感而且關鍵的時期,義務教育的義務性質不夠明顯,而高等教育的收費又趨于昂貴,公立學校的資源分布不夠合理、總量不能滿足國民需要,私立和民辦學校的運作又很不規范。毋庸諱言,這些年來關于教育的負面新聞是屢有耳聞的,其中最令人不安的莫過于農村地區不少家庭因為孩子受教育而致貧、返貧。在這樣的時期,教育主管部門尤其要加大管理和服務的力度,要致力于建立良好有序、誠信無欺的教育秩序,對于教育的各個敏感環節,如招生、收費、宣傳、文憑發放等更是要嚴防死守,以避免加大教育的無效成本和整個社會的教育負擔,這個任務是相當艱巨且無法回避的。
教育管理的艱巨性首先在于信息的泛濫與耗散,由于缺乏一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機制,教育部門很難及時對錯誤的資訊進行甄別,很難及時譴責那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西安翻譯學院的虛假宣傳就是鉆了這個空子。如果不是新聞媒體表現出職業敏感和責任意識,該學院的虛假信息就會欺騙更多的受教育者和他們的家長。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西安翻譯學院的虛假宣傳已經不僅僅是道德問題,也不是虛構榮譽的問題,其背后是有著牟利動機的,其做法也涉嫌違反教育法規。國務院“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第26條就規定,“教育機構的招生簡章和廣告,須經審批機關審查后,方可發布”。該學院發布虛假信息的目的在于招徠生源,那么,這一行為是否涉及欺詐,也值得執法與管理部門予以鑒別。
總而言之,憤怒盡管有效,但并不足以打擊少數行為不端者的牟利沖動。為了保護公眾的利益,對待證據確鑿的虛假教育宣傳應該予以行政和司法追究。如果姑息養奸,就難免養癰成患。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