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國際在線刊網友《建議取消央視春節晚會的N個理由》一文,作者對春晚進行了批判,并細列了N個理由中的三個。雖然筆者對春晚也頗有微詞,但對取消春晚的建議不敢茍同,筆者以為春晚不是要撤銷,相反,應該在求變革新的基礎上把這個“品牌”進行到底。
春晚為什么要存在?從理論上來講,要對一個
節目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至少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節目的質量,另一個是節目的收視規模。我們所得到的觀眾對春節聯歡晚會評價,基本上是屬于對節目內容、質量的評價范疇,它僅是對春節晚會評價的一個方面。要對春節晚會進行全面評價,還必須要考慮另一方面,即觀眾的收視狀況。
春節晚會作為中央電視臺每年春節期間推出的重頭大戲,其影響力和輻射面是任何其他媒體無法企及的。雖說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節日娛樂消閑的方式越來越多,但是,作為已經民俗化了的春節晚會,已經成為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例如,央視市場研究公司對近兩年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情況和評價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96%和94.5%的被訪問家庭收看了03年和04年春節聯歡晚會,其中分別有83.5%
和78%的家庭表示滿意。就筆者周圍的人來說,雖然大都批評春晚的內容,但每年除夕之夜還是堅持收看。
作者還提出春晚“花費太大,得不償失”,筆者認為,都市場經濟了,大價錢才能擺出大場面;面對全國幾億觀眾的精神享受,這些錢比起花大價錢卻感到一絲窩囊的中國足球觀眾來說真是太值了!至于春晚會否導致“上行下效,勞民傷財”,筆者認為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系。一些地方的官員一飽眼福、百姓為之埋單的“節日政治秀”、“以文媚官”現象有違“文化服務百姓”的宗旨,大可制止之。
在娛樂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春節聯歡晚會不再是唯我獨尊,僅僅是除夕之夜的眾多選擇之一,這是不爭的事實。正是娛樂活動的增加和人們欣賞水平的日益提高,對春節晚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是,做好春節聯歡晚會這道菜,滿足全國十三億人的口味,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即使我們的“大廚”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難做到人人滿意,皆大歡喜。
當然,為了盡量滿足大多數人變化著的口味,春晚需要革新。筆者建議:
1,提高晚會質量,豐富內容。春晚受到攻擊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質量不高,內容單一。其中固然有觀眾欣賞水平提高的因素,但是固定的歌、舞、小品、相聲“四大件”卻也限制了內容的創新和發展;節目應該更加貼近市民生活,反映觀眾真實的想法,敢于揭露現實,而不是高姿態,脫離現實唱贊歌。
2.建議建立演出“巡回制”。雖然說北京是中國的心臟和權力的中心,但是對于春晚這一主要是娛樂的節目來說,如果能通過競爭在全國各省輪流上演,那將極大激發觀眾熱情,對各省的文化事業發展也將有所裨益。
3,加大與觀眾的互動。應該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思廣益,采納普通觀眾的意見,讓節目的內容和創意符合大眾的口味。像前年的晚會上那首來自“民間”的《我愛我家》就感染了很多人。
有學者提出:春節晚會已經成了一種新民俗。民俗必須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不是誰出個好主意就能成立。經過二十幾年的風風雨雨,春節晚會雖然作為“民俗”尚新,但是,作為“品牌”,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春節晚會由于順應了年俗特點,又滿足了人們的過年心理,挽回了人們在文化上的失落感,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過年的節目。
所以,春晚應該進行下去!(夏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