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們的自尊心——中國中小學教師人權意識有待提高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許林貴
全曉書)長久以來,“玉不琢不成器”是中國人教育孩子雷打不動的信條。然而,此間專家提醒學校和家長:“琢玉”也不能侵犯孩子的權利。
今年是聯合國大會宣布“聯合國人權教育十年”的第十個年頭。但是,至今,中國中小學不尊重學生權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23日在京參加“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的人權專家劉文宗說,中小學教師--這些站在教育第一線的人自身人權意識薄弱是侵權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兩周前,甘肅省蘭州市第十中學6名初二女生因上課遲到、與老師鬧情緒遭體罰后集體出走,在當地引起不小震動。
“像這樣的體罰在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學校里還相當普遍,”曾對學生人權狀況進行深入調查的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李啟民說,“同時,近兩年來我們發現變相體罰有上升的勢頭。”媒體的披露印證了他的說法。本月,沈陽市某小學五年級一些學生上課時大聲說笑,被校方斥為“一群敗類”,班主任更讓每位學生以“敗類”為題寫一篇900字的作文。
變相體罰--歧視、辱罵、挖苦學生,侵犯學生隱私等行為被一些媒體稱為“心罰”。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宏毅指出,“心罰”和體罰一樣都是對學生基本人權的侵犯,而且“心靈上的打擊往往對學生傷害更深。”
劉文宗說,老師恨鐵不成鋼,經意或不經意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是“唯分數至上”的觀念惹的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學校為了爭升學率,置教育部的禁令于不顧,依分數把學生分為“火箭班”、“快班”、“平班”、“慢班”;甚至在一個班內,把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分開坐,好學生倍受寵愛,差學生則受到冷落、輕視。
張宏毅說:“雖然學界對學校是否應該按分數排班、排名還有爭議,但如果發展到歧視成績差的學生就無疑是對未成年人人權的侵犯。這些現象折射出由于我國中小學教師的人權教育才剛剛起步,很多人的人權意識還不強。”
李啟民指出,未成年人的隱私權也通常被漠視。老師和家長認為:小孩子“小小年紀”有什么可保密的?有什么不能讓老師知道的?由此發生的老師“好心”私拆學生個人信件、“無意”公開學生家庭背景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據中國人權研究會介紹,公務員和在校學生是中國開展人權教育的兩大目標人群。人權研究會正在與教育部協商,爭取不久的將來在大學、甚至中小學開設人權課。
“首先就要給老師開人權課,要不怎么能教學生呢?”張宏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