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減負受社會各方關注,本市教育部門為此制定了一系列規定。如今,減負工作在中小學到底開展得如何?“突圍”過程中遇到哪些難題?黃浦區日前公布的一份區內中小學“減負增效”工作調研報告,值得思索。
減負增效聚焦課堂
調研顯示,中小學能認真落實教育部門有關減負的各項規定。“減負增效”,許多學校聚焦課堂,引導教師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大境中學開展“反思性”教研活動,把教學設計得更好;還開展了“課堂教學創新舉措”等課題研究。
越來越多學校探索分層教學,教師注重對學生個性化指導。對學習困難學生,教師進行義務輔導。中小學還嚴格篩選作業,以各年級中等學生為標準,布置適量作業。
減負的同時,中小學創造條件讓學生發展個性特長。各校開設多種拓展型、研究型課程,成立學生社團,開放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等。
“教”與“學”能力均欠缺
調研發現,“減負增效”工作發展不平衡,重點中學好于一般學校,小學好于初高中。
減負工作中,存在幾方面問題。其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能力令人憂。一些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有的學生學習方式局限于“老師講,自己記,復習背”。
其二,一些教師教育觀念、能力還不能適應課改要求。有的教師依然沿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有的教師停留在苦干層面,缺少教育“智能”。
其三,有的學校對“減負增效”還缺乏足夠重視,將這項工作停留在設想上,缺少改革行動。
制定科學減負標準
針對現狀和問題,有關專家提出,教育部門要實行“減負增效”工作校長責任制,列入督導考核范疇,對教師的考核也要突出這方面內容。同時,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優化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減負增效”本領。學校要創設多種機會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社會理解和支持學校減負工作。
專家還對減負工作作了深層次思考:學生的合理負擔是多少,不能憑感覺或個別現象來判斷,需要教育部門加強研究,盡早制定相關標準,使中小學減負工作有據可依。現在有一種說法,為了讓學生減負,教師應該“加負”,但教師的合理負擔是多少,也需要研究。
(記者徐敏)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