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11·21”空難后,一家網站的新聞報道說溫州商人林星亮遇難后,其73歲的老父親悲痛欲絕突發腦溢血猝然離世,之后又被證實說林星亮父親之死的消息是假新聞。對此,林家人痛斥刊發此稿的網站不負責任,“就這樣活活把一個活人給寫死了,實在太離譜!”由此我想到了網上虛假新聞日益泛濫的問題。
網絡
新聞的力量是巨大的,網上虛假新聞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梢钥隙ǖ卣f大多數網站的新聞基本上都是可以令人采信的,但是也有不少網站新聞的可信度實在不敢令人恭維,象林星亮父親之死的假新聞就是一個典型。作為一個新聞學的研究生,每本教科書都告訴過我: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力,也是決定受眾對新聞媒體信任度的重要因素。而我卻發現互聯網的特性卻很容易使新聞失真,所以網絡才會有大量“未經核實”或“不代表本網立場”的新聞登載。時間久了,我又進一步發現了一些失真新聞始作俑者的心理軌跡:
——利用網友關注的熱點問題,刻意地追求與眾不同的角度去嘩眾取寵、去賺取網友“驚訝”的神情。反腐敗始終是網上熱點,有家網站就別出心裁地發布消息說2003年廣東省有120名領導干部在被審查期間自殺身亡,后被證實是純粹是虛假消息。
——故作驚人之語,制造轟動效應,“吸引網民眼球”。有網絡報道稱: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歷年省級狀元的名字將被刻成碑,和國子監孔廟的進士碑立在一起,開展狀元文化的學術研究。北京市市文物局隨即對此消息進行了駁斥。
——受利益驅使,為提高自己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更大的廣告客戶。例如,例如《上海將建300層容10萬人的摩天大樓》一文,多家網絡爭相轉載在兩天之內就在中國傳得鋪天蓋地,四處開花,而后則被證實為虛假消息。
——虛假新聞如同虛假廣告一樣,開始也許會使善良的人上當受騙;久而久之泛濫了,人們甚至連真實的新聞也不敢輕易相信了,網絡就會出現公信力的危機。
網站還是應當以揭示事實、傳播真理為己任,力求使每一篇網絡新聞都建立在充足、可靠的證據和嚴密的邏輯之上,防止網絡成為擾亂視聽的虛假信息藏身之地。唯有如此,網站才能取信于讀者,造福于社會。也許我以后也會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愿以此文與網友共勉。
(李慕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