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索引:近年,中國民間不少戰爭受害者或其家屬屢赴日本,就侵華日軍當年在中國進行南京大屠殺、細菌戰等暴行給他們或其親人帶來的傷害,對日本政府提起索賠訴訟,這些訴訟使得日本被迫承認侵華日軍當年的暴行。但是,這些民間訴訟從一開始就面臨一個難題: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對日索賠具不具備法律基礎?換言之,
從國際法上講,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可不可以對日索賠?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關鍵人物王選昨天來到南京,與法學專家管建強一起拋出“民間的戰爭受害者對日索賠具備法律基礎”的說法。有人評價,這是國內首次徹底地從法學角度看待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而民間索賠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理性的態度。
中國法學專家首赴日本作證
昨天,南京師范大學逸夫館內召開了一個學術沙龍,沙龍邀請到了前不久從日本東京法庭回國的王選和法學專家管建強。作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兼職教授,王選在此次沙龍上“開講”。面對南京史學界部分專家和歷史系研究生,王選透露了本月上旬在日本東京的細菌戰對日訴訟二審第9次開庭的情況,她說,此次開庭對原告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索賠訴訟原告團來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首次邀請了一位國內法學專家作為原告的專家證人,在法庭上首次從法律的角度陳述民間受害者對日索賠的依據。王選口中的這位特殊證人,指的就是華東政法學院國際學院管建強副教授。
據管建強介紹,此次庭審中,日本法庭給他的作證時間為1個半小時,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原告訴訟團向他提問,接著是日本方面律師提問。日本律師的第一個問題就問:“中國是否放棄了民間索賠的權利?”管建強的回答非常簡短:“當然沒有!”在法庭上,管建強將自己寫成幾十萬字的法律觀點,濃縮在短短1個半小時中,擲地有聲地強調中國民間有權向日本索賠,日本政府必須認錯、道歉和賠償。
王選認為,國內以往談到民間對日索賠,往往從政治上談得多,從民族感情上談得多,大道理多,但很少有學者真正從法學角度看待這一問題,而事實上,民間對日索賠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理性的態度。王選透露,她曾在國內找過不少法學界學者,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意義不大,勸她放棄。學者管建強曾在日本留學,研究方向是國際法。王選認為,管建強是國內第一位真正從法律的角度看待民間對日索賠的,他的作證具有非常的意義。
“沒人可以剝奪這種權利!”
在日本,不少右翼人士認為1972年在《中日聯合聲明》中,中國政府已經放棄了對日戰爭索賠,并且其意義也包括中國民間放棄對日索賠權。因此,近年幾乎所有中國民間對日索賠案件中,都面對一個可不可以索賠的基本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難度。
管建強在廣泛研究國際法的基礎上,從三個層面陳述了自己的觀點。第一個層面,中國從大局出發,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曾聲明中國政府放棄對日索賠,但政府放棄不等于全部放棄,并未包含民間也放棄了此權利。而歷史發展到1945年后,世界上大多數的戰后條約都把國家賠償權與民間賠償權劃分開了,國家賠償權不包括民間賠償權,這已是慣例。
第二個層面,根據我國憲法,政府如果要代表民間放棄賠償權,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但全國人大從未通過這樣的決議。第三個層面,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基本權利的維護,有些權利比如公民個人的戰爭索賠權,是沒人可以剝奪的。
據了解,管建強目前已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對日索償的法律基礎》書稿,共數十萬字,我國相關部門正在審閱此書稿。快報記者 宮靖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