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升級是要實現資源配置最優,而不是多數人所認為的發展重化工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昨日(12月16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關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報告上作如是表示。
吳敬璉認為,目前經濟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政績考核辦法、財政體制和扭曲的要素價格上,與舊發展模式相適
應的體制和政策仍在起作用。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不少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城市建設的“形象工程”和重化工業的“政績工程”,由此走上了靠投資、拼資源、損環境的粗放增長方式。
然而,這種“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帶來了許多問題。吳敬璉將問題總結為:
首先,相對貧瘠的自然資源無法支撐高資源浪費的重化工業發展。2003年,中國GDP占世界的4%,然而,這一GDP的實現所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的7.4%,原煤則為31%。
其次,十分緊缺的資本資源無法支持高資本投入的粗放增長。
此外,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并且加重了解決就業問題的困難,并加劇了貧富分化。
吳敬璉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走出一條提高效率的新型發展模式,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話來說,就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發展道路”。
要實現這一目標,吳敬璉認為應該首先糾正要素價格扭曲,強化競爭,激勵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使產業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增加附加價值,提高盈利率。最后,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降低各個產業部門的生產成本,特別是交易成本。
談及宏觀調控,吳敬璉認為目前的問題主要是過分倚重行政手段。他表示:首先,由行政機關來作出該“保”還是該“壓”的判斷,難免會造成資源誤配置和其他消極后果;其次,行政干預給部分企業和地方經濟、特別是沒有權力背景的民營經濟造成較多困難;最后,從中長期觀點來看,效率下降也強化了經濟過熱的根源。
“正基于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制定了明年更多地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進行調控的方針。”吳敬璉說。(許金晶)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