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省城濟南市區道路改造突飛猛進,構成了新的城市公路交通網。據悉,目前山東省公路建設通車里程及工程質量居全國前列。(□記者 湯序民 報道)
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
分析了當前我省經濟形勢,研究部署了明年經濟發展的任務。
生產總值:預期增長10%
明年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0%。省委、省政府認真分析了我省面臨的形勢,認為有利因素多于矛盾和困難。
第一,國際經濟環境有利。據有關國際經濟組織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增速會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美國、歐盟、日本和亞洲等我國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還會保持增長態勢,國際貿易繼續擴大,國際投資依然活躍,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比較有利。
第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市場機制日益完善。國家實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億元,增加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引導金融機構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繼續增加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和重點建設資金。
第三,三大需求共同作用的趨勢增強。投資能夠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消費需求較快增長,外貿出口仍將保持較高增幅。
第四,供給支撐能力有保障。糧食及其它農副產品生產將穩定發展。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服務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我省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能夠支持經濟較快發展。
土地:推進市場化配置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突出抓好盤活存量土地和集約用地。建立土地集約利用指標評價和考核制度,杜絕一切浪費土地現象。用地指標優先保證社會事業發展和重點技改項目、外資項目、基礎設施項目。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土地市場化配置。
投資: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在保持投資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繼續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和西部能源項目建設,努力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資源節約利用的投入。政府投資要向農業、服務業、社會事業、生態保護等領域傾斜,啟動一批增加居民收入、財政收入和擴大就業的項目。
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增加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在建重點項目投資,繼續完善項目推介制度,促進建設項目與信貸資金的對接。高度重視發展地方金融機構。培育發展資本市場。推動電力、交通等項目運用直接融資方式籌集建設資金。完善投資和創業環境,吸引更多的省外企業和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我省重點項目建設。
抓緊出臺投資體制改革實施意見,修改完善建設項目登記備案辦法,出臺企業投資項目核準辦法。改進和規范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實施省預算內投資建設項目代建制和委托投資咨詢評估管理辦法。完善政府投資后評估制度,建立嚴格的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國企:加快股份制改造
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重點,在加快國有企業特別是省屬重點企業股份制改造、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實行嚴格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深入開展制度、管理、技術、品牌、資本運營等創新活動。深化國有中小企業改革,規范管理層收購程序。搞好企業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建設好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隊伍。
青島:充分發揮龍頭作用
抓好落實放權給青島的各項政策,提升產業層次和經濟國際化水平,增強對全省的輻射帶動能力。完善山東半島8市決策協調和聯動運作機制,推動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配置、市場體系等方面的一體化。加大實施“三個突破”力度,促進東中西地區聯動發展。
抓緊建立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產業發展協調機制,采取資金集約投入、跨國集團引進、重大項目建設、技術開發創新、人才培養引進等綜合措施,著力抓好制造業產業體系和配套體系建設。實施好重點工業領域信息化方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做大做強汽車、船舶、電子信息、石化、家電、服裝紡織和食品工業七個產業鏈,推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領域產業化實現新突破,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勞力轉移:取消歧視性政策
加快小城鎮建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引導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整合現有培訓資源,建設一批職業培訓機構,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網絡,形成市場-訂單-培訓-輸出的新型勞務協作方式。繼續組織開展好“西輸東接”工程和“南下北上”行動,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勞務品牌。要把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放在重要位置,取消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歧視性政策,切實解決好拖欠和克扣工資等問題。
資源:提高利用效益
重點抓好煤炭、建材、電力、輕工、化工、冶金六個行業、10個示范企業和300個骨干企業,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工業園區和城市。大力推廣行業先進標準和先進技術,提高土地、能源、原材料、水等重要資源的利用效益。堅持不懈搞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推動全省經濟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積極開展與省外國外的能源合作,大力支持我省有條件的企業開發省外國外能源。要大力開發新能源、新光源和再生能源。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