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訊 出臨沂市區南行5公里,書圣碑塔暨中國歷代尺牘石刻藝術館映立眼前,八角飛檐,金黃琉璃,熠熠生輝。塔內所刻自秦漢至民國期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尺牘3000余通,刻石7000余塊,使這里成為展示中國書法發展歷程的藝術殿堂。開館一年來,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書法愛好者達萬余人次。
盛能集團董事長胡兆恩
對記者說:“我們集團投資1500萬元建成這座中國首個尺牘石刻藝術館,不僅提高了企業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為臨沂的人文環境增加了新的亮點。”
盛能集團打造文化品牌,支撐企業發展的創舉,是臨沂唱活經濟文化一臺戲的縮影。
秀美的蒙山沂水、燦爛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一代名相諸葛亮、書圣王羲之、珠算發明家劉洪等一批杰出的歷史人物。臨沂城還有聞名世界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等人文景觀。怎樣弘揚沂蒙優秀文化,借助歷史文化底蘊所散發的獨特魅力來推動經濟發展?臨沂首先把舉辦書圣文化節作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字招牌,響亮提出了“集全市之智,傾全市之力”的口號,提出打造“書圣故里書法圣地”的文化品牌,以提升臨沂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了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市里撥專款6000多萬元擴建了王羲之故居,使普照夕陽、硯池懷古、鵝池水暖、曲水流觴、源遠流長、千秋五賢等歷史景觀得以再現。在今年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臨沂書圣文化節期間,全國各地及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書法家寄來12000件書法作品,裝滿了百余平方米的房間。這邊廂藝術活動好戲連臺,那邊廂經貿洽談熱火朝天,書圣文化節短短幾天時間,全市共簽約項目399個,其中合同項目203個,合同金額144.98億元;協議項目196個,過億元的項目105個。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臨沂文化節虛實結合,書圣一枝筆,引資上百億!”
在臨沂,從市委領導到普通干部群眾,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紅色情懷。這種由光榮革命傳統鑄成的紅色文化,是沂蒙精神的精髓所在,成為革命老區珍貴的政治資源和文化品牌。臨沂將當年八路軍115師轉戰沂蒙的路線規劃成紅色旅游圈,開辟了由山東戰工會舊址、山東分局舊址、山東省政府成立地及115師司令部舊址、大青山戰斗遺址、沂蒙紅嫂紀念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大眾日報》創刊地等28個景點串成的紅色旅游線,與蒙山沂水的優美風光融為一體,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沂蒙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在這些紅色旅游線上,人們能親眼目睹當年這片血與火熔煉的紅色沃土,而今成為加快發展后來居上的大市場:在蒙陰,孟良崮下噴香的“沂蒙六姐妹”牌煎餅走俏大江南北;在沂水,擁軍鞋作坊變成了布鞋城;在費縣,《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成為這里連接世界的網站,一批批新沂蒙紅嫂、沂蒙鐵軍、沂蒙能人脫穎而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嶄露頭角。
在沂水縣《大眾日報》創刊地,市旅游局局長楊洪坤指著前來瞻仰革命圣地的簇簇人群,向記者報出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今年1至11月份,沂蒙紅色旅游圈吸引游客951.8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60.01億元。
“按照‘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做強沂蒙文化支撐力,我們找到了沂蒙經濟騰飛的根!”市委書記李群談及此事感慨不已,他說:“我們為什么要提建設大臨沂、新臨沂和‘過千億,翻三番’這個目標?是因為臨沂在全省還屬欠發達地區,有些經濟指標縱向比增幅還可以,橫向一比,特別是人均指數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十分明顯,所以我們確定全市千萬人口同唱經濟文化一臺戲,加快發展奔小康。”市里確定,奮戰三年,使全市年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大關,十年后人均GDP翻三番突破3000美元,全面實現小康。統計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達到690.81億元,同比增長17.9%;1-10月份,地方財政收入31.37億元,增長3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8元,增長8.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00元,增長18%。
編輯:林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