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今年以來,嶗山區從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出發,將“生態”概念引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了“生態文明村(居)”創建活動,努力建設一批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效益良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自然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示范村(居)。
 
; 從1996年開始,嶗山區各村就深入開展了“環境建設文明示范村”創建活動,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今年以來,嶗山區圍繞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建設和農村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人文生態三種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適時提出在全區開展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建立生態文明為重點的“生態文明村(居)”創建活動,全區各街道分別選取了兩個村作為試點,探索路子,總結經驗,全區上下掀起了一股爭創“生態文明村(居)”的熱潮。
在生態文明村居創建活動中,圍繞建設生態環境,嶗山區因勢利導,把群眾意見大、影響城區形象的“臟亂差”作為突破口,先后開展了以“清理垃圾、空地綠化、保護山體”為主要內容的“三項整治”活動和以“土地批租、違法建筑、非法采石、村莊改造失范無序、環境衛生”為重點內容的五項治理整頓,啟動了“村村通公路”工程,村居面貌和社會秩序有了較大改觀,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沙子口街道竹窩社區的大街小巷里,有一支由老人們自發組成的“夕陽紅巡邏隊”,天天堅持義務打掃衛生、維護治安,在他們的帶動下,村里出現了“三多三少”的局面,即愛護公物的人多了,門前種花種草的人多了,自覺維護環境的人多了;隨地吐痰的人少了,亂扔煙頭、紙屑的人少了,亂倒垃圾的現象少了。
圍繞發展生態經濟,嶗山區把發展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重點,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北宅街道涼泉社區是嶗山水庫搬遷村之一,多年來為了保護水源不能發展工業項目,集體經濟接近“空殼”。如今,他們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瞄準建造北方最大茶苗培育基地的目標,培育無公害茶葉新品種,目前已培育優良茶葉品種37個、80萬株。他們還利用遷騰出的老村,高標準規劃建設鄉村休閑度假園,利用優質山泉水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涼泉扎啤,引來絡繹不絕的觀光休閑游客。如今在嶗山區,像涼泉村這樣發展生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村莊越來越多,出現了枯桃的花卉種植、西麥窯的“山海人家”家庭旅館以及石老人觀光園等一批生態農業、生態旅游項目。
圍繞生態文明的建立,嶗山區不斷加大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居民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法制觀念、市場意識、環保意識和創業精神的教育,打造與良好的人居環境、充裕的物質生活協調發展的先進文化,提高農村整體文明程度。區、街、村三級先后投入760余萬元用于社區文化陣地建設,在全區建起了一批檔次較高,以基層圖書室、健身園和文娛活動室為主體的社區宣傳文化中心。中韓街道金家嶺社區居委會在新建成的綜合辦公樓中,專門拿出兩層約1000平方米作為社區文體活動中心,建立了圖書閱覽室、婦女老年青年活動室、健身房等活動場所。目前全區有14個“社區陽光圖書室”,12個社區建立了“電子圖書室”,實現了與全國文化資源系統的信息共享。
為了將創建活動不斷推向深入,嶗山區還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類指導的原則,將創建標準劃分為“示范型”、“達標型”兩類,并確定從2004年到2008年,每年重點推進10個村,力爭使20%的村居達到“示范型”生態文明村居標準,80%的村居達到“達標型”生態文明村居的創建要求。(本報記者
錢卓 本報通訊員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