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委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市居民只有達到人均40平方米的住房建筑面積,才算達到了住房的小康標準。從目前北京市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8.67平方米看,北京人離住房的小康標準還差21.33平方米。
北京市建委提供的這一差距,
可以看作是對兩天前建設部公布的我國居民2020年居住目標定性定量
分析預測的注解。在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公布的《2020年中國居民居住目標預測研究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戶均住房建筑面積預計達到120平方米,以中國標準的三口之家計算就是每人40平方米,就可以達到“住小康”了。
根據北京市發改委的統計,北京商品住宅目前的平均銷售價格為4500元,如果一位北京市民要補足住房小康標準所差的21.33平方米,就需要為住房投資95985元。北京市統計局城調隊的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82.6元。以住房投資除以全年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得出一個結果:北京居民要用近7年的全部可支配收入才能彌補上21.33平方米的小康標準住房。
可支配收入不是都用來買房子的,首要任務是要提供維持生命吃穿用的基本開支;其次,還要用于醫療、教育、文化等生活支出。假如把節省的另一半收入全部投入購房儲備,這樣的話,基本上用15年的時間(到2020年)就可以達到“住小康”了。但是,當你住進新房的時候,口袋里可能已經沒有一分錢,錢袋子已經被“住小康”所掏空,甚至因為申請了住房貸款還會是一個典型的都市“負翁”。
套用北京的這種分析公式,全國各城鎮的居民都可以這樣算筆賬,看看所在地區的居民在實現“住小康”的目標時是否會比北京人更輕松,算一算到時自己的口袋里還能剩下幾分錢?
當前中國的房價居高不下,房地產泡沫屢遭輿論質疑。不久前,同樣是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旨在回應輿論質疑的報告,企圖全面否認樓市“泡沫”現象的存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很大議論。
住房寬敞,錢袋癟癟的日子,難道就是未來的小康生活嗎?
特約編輯:廣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