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儉學一月獲50元報酬,他留下7元,將43元捐給一個面臨輟學的小學生;學校發給他300元特困補助,他將大部分捐給了“保護母親河”活動;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碩士研究生,他卻申請先保留學籍,遠赴貴州支教;在那里,他很孤獨,“幾次在深夜醒來,淚水打濕了枕頭”,但他仍然
堅持下來……
他叫徐本禹,華中農業大學2003屆本科畢業生。近日,22歲的他被提名為今年央視“感動中國”人物20名候選人之一。
[樸素報恩]
每月50元勤工儉學報酬,他捐了43元
“你校學生徐本禹,被列入2004年央視‘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之一。”華中農大宣傳部長彭光芒教授接到央視的電話,笑了。徐感動了無數人,也會感動中國。
時光回溯到一年前。去年5月,徐“棄研支教”的事在華農引起轟動。
高高的個兒、方臉龐、眼睛高度近視……這名普通的農家學生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他來自山東聊城鄭家鎮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據徐介紹,他的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母親在家務農。
是作秀還是一時沖動?該校宣傳部長彭光芒教授說,他當時與許多人一樣,也抱著幾分疑惑。但徐自有理由——
“別人幫助了我,我要幫助別人”。徐說,“這個想法源于樸素的報恩心理。”
大一那年,武漢秋意漸濃,同學們陸續穿起了羊毛衫,而徐還穿著單薄的軍訓服。同宿舍一名同學的父母看見后,執意將帶給兒子的毛衣和毛褲分給徐。拿著柔軟厚實的毛衣,他流下了淚水。“那時我在想,以后一定要盡力幫助像自己一樣貧困的人!”感恩之心由此萌生。
他靠勤工儉學每月可獲得50元的報酬。但他留下7元零花,將43元捐給山東一個面臨輟學的小學生孫珊珊;第二學期,學校發給他300元特困生補助,徐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給了“保護母親河”活動;有人資助他500元錢,徐將錢分別寄給了兩名貧困生;獲得6000元國家獎學金后,他取出2400元留給了系里的老師,定期寄給沙市的孤兒許星星作生活費。
大學期間,徐課余時間就刷盤子、值夜班、做家教……與此同時,他時刻尋思著幫助他人,以致學校不得不對他采取“特殊措施”——2001年12月,輔導員陳曙發現徐還穿著單衣薄褲。按政策,徐這學期可以領到400元冬季特困補助。為防止他又把補助捐給別人,學校專門為徐買來一套棉衣和一雙棉鞋。
[感動自己]
他帶著5人支教隊,走進了貴州山區
大二時,徐看報紙時得知,貴州大方縣有一個名叫狗吊巖的地方十分落后,至今水電不通,但全村的孩子對于上學卻是那樣的渴求……看著這些,他流淚了。他拿著報紙找到輔導員陳曙,提出想利用暑假去巖洞學校教教孩子們。陳老師聽后一邊向學校匯報,一邊著手幫助徐籌備這次支教活動。
不久,一支由5人組成的支教隊成立了,徐是負責人。2002年6月,武漢正值酷暑,徐和同學在三鎮奔波開展募捐活動。7月15日,徐和同學一起帶著募捐到的三大箱子衣服、一袋子書籍和500元錢前往貴州。
一個月的支教活動結束了。臨走時,一群學生簇擁在他身旁,有的還將煮熟的雞蛋塞進他的背包。孩子們抹著眼淚問:“老師,你什么時候能再來?”——這些孩子不知道,徐已準備考研究生。但他還是答應畢業后就回來。
[艱難抉擇]
“哪怕是讀不成研究生,我也要去貴州”
如果去支教,就會失去一次讀研機會,同學紛紛勸徐不要太理想主義了。
“當晚,我圍著操場一圈一圈地跑。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星星。”回到宿舍后,他鼓足勇氣給父親掛電話,但父親氣得掛斷了電話。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家現在還是土坯房,上大學的學費還是找鄉親們借的。
“哪怕是讀不成研究生,我也要去貴州,那里太需要我了”。徐說他無法忘記在那里的孩子。
就在徐即將放棄支教時,事情有了轉機。學校研究生處經過研究決定,如他去貴州支教,同意保留其學籍兩年。
彭部長談及學校的難處時說:“特批學生保留學籍在我校還是第一次。保留學籍意味著要占用招生名額、浪費教育資源,也不利于教學管理。”
然而,學校最終決定還是給予他支持。研究生處負責人說,徐的舉動是一種非常高尚的行為,學校不僅支持他的義務支教,而且還將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
[孤獨堅守]
“我很孤獨,快要堅持不下去了……”
去年7月16日,徐帶著3000冊圖書和7名志愿者同學一起,再次回到了狗吊巖。盡管他早有吃苦的準備,但精神上的孤獨、苦悶也同時襲來。
狗吊巖是一個“信息孤島”——不通公路、不通電話,晚上只能點油燈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的崎嶇山路……
跳蚤幾乎讓他無法入睡,飲食不習慣,水土不服,生病……一系列的考驗接踵而至。
今年4月,徐回到母校作報告時,他說:“我很孤獨,很寂寞,有幾次在深夜醒來,淚水打濕了枕頭,我快堅持不住了……”本以為會聽到豪言壯語的同學們驚呆了,許多人的眼淚奪眶而出。
一個又一個的志愿者先后離去。8月1日,最后一名同伴也走了。生活十分清苦,而支教工作也很艱難。徐每天有六節課,除了教語文、數學以外,他還安排了體育、音樂等課程。徐很想在最短的時間把盡可能多的知識教給孩子們。但山區信息閉塞,孩子們一點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接受起來的困難可想而知。其中,學生交上來的一篇200字的作文,找出20多個錯別字都算是正常……
好幾次,徐氣得把書扔掉,走出教室;可一會兒,他冷靜后又回來繼續講課。
經過他的努力,“孩子們可以聽懂普通話了,與人交流也不害羞了。”徐的到來,為狗吊巖帶來了一股清新空氣。學生也漸漸多了起來。以前,學校只有140個孩子,他來后,學生人數增加到250多個。
課余時間,孤獨和寂寞讓他格外難受。
“在沒有電和收不到信件的日子,我非常孤獨,只能靠收音機獲取外界信息。一遍一遍翻看以前的照片和信件,與照片上的家人、同學和朋友說上幾句話。”他說。
徐在巖洞小學支教半年后,學校從山洞搬下來,修建了新的校舍,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感動中國]
“天涯網事”點擊總數逾百萬次,36名志愿者進駐貴州
今年7月11日,彭部長選出100幅在大方縣拍的照片,配上簡要文字,以《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為題發到了“天涯”網上。彭部長說,“我自己也被感動了,在網上發帖子花了整整8個小時!”
接下來的情形讓人感到意外。僅僅幾個小時,存放照片的服務器就因為訪問量過大而發生堵塞。接著,跟帖的數量急劇增加。
幾天時間,這篇帖子被100多家網站轉發,點擊總數超過百萬次。
緊接著,來自國內外要求捐款捐物的電子郵件接踵而至。華農一批老師和學生放棄假期,自發組織起來辦理網友的捐款事宜,學校也破例成立了“華農貴州支教基金”,并開設了一個專用賬戶。就這樣,大石小學176名貧困學生全部得到社會力量資助。
7月6日,徐的事跡引起貴州省委的重視,各級政府撥款改建大石小學。華農也拿8萬元給予支持。目前,新校舍已動工,大石小學已被更名為“華農大石希望小學”,徐擔任名譽校長。
目前已有13個國家的熱心人士在了解徐的支教事跡后,要求資助大石小學的貧困學生。美籍華人陳旭昭女士,還在美國為大石小學的學生募捐到了2000美元。54歲的武漢老人王昌茹被徐感動了,今年7月初,她從武漢趕到了大方縣,決定與徐一起支教。
據大水鄉政府統計,截至8月29日,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鄉支教或考察。受捐贈的小學生達188人,捐助資金達13760元。
12月1日,沈書記對記者說,政府正利用徐的知名度和知識,服務于招商引資工作。目前,與美國一家公司的合作項目正在洽談之中。
[記者連線]
徐本禹:我也曾哭過
12月1日晚,記者連線貴州,與徐進行了對話。
記者:你從小生活在貧困中,靠知識改變命運后,為何再次走入山區支教?
徐本禹:樸素的感恩思想吧。畢業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去那里支教。我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也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記者:大學期間,你手上只有50元卻分43元給別人,自己的困難沒解決卻去幫助別人。有作秀的成分嗎?
徐本禹:我有困難,但總會想到出路的,我應該把錢給更需要的人。只有經歷過困境的人,才能體會到獲得幫助時的感激之情。
記者:近況如何?心情、工作、生活都還好吧?
徐本禹:我每天早上六七點鐘起床,工作到晚上12點。除了上課就是到學生家家訪,每天只有寫日記的時間屬于自己。很忙,但很充實。生活上已完全適應了,業余時間全花在招商引資、聯系受救助孩子這些事上。心情還不錯。
記者:最困難時有退縮的感覺嗎?如果在支教和讀研之間,你現在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會如何決定?
徐本禹:剛來貴州的半年時間里,生活不適應,語言交流有障礙,工作壓力大……也曾哭過。后來慢慢適應了就好了。重新選擇的話,我還是來支教。
記者:如今你的舉動得到《中國青年》雜志、央視乃至百萬網友的高度評價,你能客觀評價一下自己嗎?你最大的缺點是什么?徐本禹:“出名”后當然有壓力,但可以引起人們關注貧困山區,我個人也就無所謂了。我今年只有22歲,是個大孩子,我恪守“老實做人,老實做事”的信條,知恩圖報。最大的缺點是性子急、辦事比較急躁。
記者:對未來進行規劃了嗎?
徐本禹:暫時沒有。讀研后可能會去經商、教書,也可能去搞科研。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