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俱樂部成立。教務處規(guī)定,如果學生達不到學校要求參加俱樂部活動的次數(shù),將拿不到必修學分而無法畢業(yè)。這種略帶“強制”意味的藝術教育方式一出臺便引來其他院校的不同看法。
■北師大:看似強行,實際享受
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張小梅教授向記者介紹:“
北師大近日推出了影視、音樂、舞蹈空間和CG(計算機圖形)四個俱樂部。學校除了對原有藝術選修課進行了調整外,還規(guī)定從2003級本科生開始,非藝術專業(yè)學生在第二學期就要進入俱樂部,每學年至少要參加四五次活動,每次活動都需打卡記錄。”
當記者提出這種略帶“強制”意味的藝術教育方式是否會引發(fā)學生的無奈甚至反感時,張小梅教授的回答是:“如果說‘強制’,以前的公共藝術選修課更枯燥,沒有因材施教是其主要原因,整個知識體系實際并不適合非藝術專業(yè)學生。藝術俱樂部的突出特點就是不考試,不強行要求學生們接受多少知識,而重在讓他們了解藝術。一個月看幾場經典影片,親自觸摸一下古箏、二胡等樂器,親耳聆聽民樂現(xiàn)場演奏,應該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為了解被“強行”藝術教育的學生們的狀態(tài)究竟如何,記者當晚來到北師大舞蹈空間俱樂部。在現(xiàn)場,記者看到,盡管很多學生的體態(tài)并不婀娜,動作也并不標準,但還是一板一眼、饒有興致地跟授課的肖老師比劃著。一個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對記者說:“我想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有藝術的潛質,只是后來被各種因素覆蓋了。專業(yè)之余接觸藝術,既是學習,也是放松。”
■清華:藝術不是娛樂
電話里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原主任鄭小筠教授的聲音清脆而充滿朝氣,記者覺得她應該在而立之年。見面時,滿頭銀發(fā)的鄭教授告訴記者,自己最早學的是清華土木專業(yè),后來教了多年的歷史課,現(xiàn)在負責藝術教育也有15年了。鄭教授介紹說:“清華的藝術教育主要有開課、藝術團、班系藝術活動三種方式。其中,藝術團有長期的教學目標,比如管樂隊,學生們在一二年級時學習基礎樂理知識,之后開始學習演奏《迎賓曲》等一些簡單樂曲,再后來就要排練一些大型交響樂。”
在鄭教授眼里,藝術不等同于娛樂,雖然藝術也有放松身心的娛樂功能,但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可以使人吸收前人很多優(yōu)秀文化,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意識。鄭教授舉例說:“一次我看到一個女孩在跳舞蹈《胡笳十八拍》,眼神空洞。一問,不出所料,她并不了解這首曲子的背景。我就對她說,旋轉的舞步應該表現(xiàn)蔡文姬的矛盾心境,面對故國和兒子,她的眼神也一定是復雜而痛苦的。”
當記者問鄭教授,藝術對于非專業(yè)學生有哪些重要作用時,她的回答是:“愛因斯坦說‘形象思維比知識更重要’,藝術的最大作用就是開發(fā)人的右腦,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另外,多參加樂隊活動,很鍛煉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不久前,清華作了一個跟蹤報道,發(fā)現(xiàn)很多在事業(yè)上卓有成績的畢業(yè)生都曾是學校的文藝骨干。”
對于藝術教育是否需要強制,鄭教授的觀點是,藝術傳授還是應該寬松一些,學校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應該盡量多樣化,以便學生能從各種角度進行選擇。
■北大:經濟學家要懂藝術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素來重視藝術教育的北大,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規(guī)定非藝術專業(yè)學生要有兩個藝術必修學分才能畢業(yè)。北大藝術學系副主任丁寧教授告訴記者,這是與北大的教學傳統(tǒng)分不開的。丁教授說:“早在蔡元培時期,他就倡導讓民族藝術走進課堂,比如古琴最早叫‘琴’,進了北大才有現(xiàn)在的名字。北大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雙學位,很多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在校學習期間除上本專業(yè)課程,還會深入學習藝術,實踐證明這樣的人才在今后的就業(yè)中很有優(yōu)勢。”
采訪中,丁寧教授感慨地告訴記者:“目前各大院校對藝術的認識參差不齊,有的把藝術放在邊緣的位置。但藝術在北大,決不是一種點綴。我曾經對經濟學系的同學說,如果你們不學藝術,那么一定沒出息。隨著今后消費趨勢的上揚,文化資源定會極大豐富,只有把兩者很好結合,才能成為未來經濟學家中的精英。”(記者
孫玉潔)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