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陸的放學時間都在推后,每天到家已是晚上11點。雖然期中考試剛剛結束,小陸也沒得到絲毫的放松。小陸在山東泰安一所最好的學校讀高一,所謂最好的學校也就是高考成績最好的學校。
“別說期中考試后不能松口氣,我們這里‘五一’、‘十一’長假也只休息一兩天。”小遠老師在遼寧興城同樣一所“高考
成績最好”的學校工作。這里的學生每天下課也都在晚上10點以后。
記者經過一段時間在中學的調查發現,這兩年“高考能校”不再是大城市的中心學校,而是越來越向小城市、越來越向城市邊緣“挺進”。這些學校占地越來越大,通常采用封閉式的寄宿制管理,“學生們嚴格按照作息時間學習,學校里很少能看到孩子們瘋跑、打鬧的身影,學校越來越不像學校,而像軍營。”一位老師這樣評價。
學校像一座軍營 學生就像陀螺
從進入這類學校那天起,學生們就開始了機械化的高速運轉。
“平時,我們高一的學生晚上9點30分放學,高三的學生每天都得熬到10點,我們如果想在學校多學會兒,也可以10點再走。”將近晚上10點的時候,記者在學校門口遇到了剛剛放學的小陸。據小陸介紹,只有中考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進入這個學校,“我們的入學成績能比別的學校高出70分”。這所學校的高考成績也是泰安最好的,“每年的升學率能達到85%”。
“沒辦法,我們山東的高考分數太高了。不努力怎么能考出好成績?一切都是為了高考。”小陸和他的同學對學校的這種做法非常理解。
據了解,這些學生每天大概早晨7點左右到校,一天至少在校14個小時,除了吃飯以外的時間基本都是用來學習的。除此之外,他們正常的休息日也被學習占用,“我們每兩周休息一天。”小陸的一位同學告訴記者。
小陸所在的學校還在城市中心,大部分學生家住學校附近,是走讀的學生。因此,他們每天還有不少時間可以呆在家里。對于那些在城市邊緣新興起的“高考能校”的學生來說,每天回家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
離青島市區大約100公里,有一個叫平度的地方,這個青島的下轄市本沒有什么特別,但是今年這里卻在青島出了名,因為這兒的一所學校今年的高考成績異常優秀,甚至超過了青島市區那些傳統的好學校。
進入平度城區再向北大約10分鐘,就能看到一片紅房子,這就是平度那所“高考能校”。400多畝的占地,讓從來都是以平方米來估算面積的北京記者失去了空間感。
據該校辦公室主任孫老師介紹,這里的學生幾乎都住校。每個月月底有固定的放假時間,學生可以回家,剩下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就連沒有課的周末也基本得呆在學校里。他們每天的作息時間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學生是否午睡也會有專門的老師檢查。
據青島一位高一學生家長陳先生介紹,自己鄰居家的孩子就在這類學校上學,孩子幾乎“長”在學校里,經常幾個月也不回一次家。
“并不是所有學校都規定孩子周末不能回家”,陳先生說,有的學校周六下午會用校車把回家的孩子送到一個指定地點,周日下午再在這個地方接孩子,如果家長沒有準時把孩子送到地點,就必須在周一早上6點之前把孩子送到學校。“這些學校沒一個在家門口的,怎么接送啊,有幾次就折騰不起了”。
記者看到,青島的“高考新秀”———青島××中就坐落在從青島到濟南的高速路旁,青島的另一所“高考能校”在即墨,這所學校不僅離青島市區很遠,而且離即墨市區也非常遠。
“我的孩子中考時,也曾想過讓他考這些學校,考察了一圈發現,這些學校的管理確實嚴格、規范,但是太像軍營了,孩子在這里上學大人心疼。”陳先生說。
“發達”地區家長紛紛把孩子轉到這樣的學校
在平度的那所“高考能校”,學校就怕記者在該校的高考升學率上做文章。據了解,由于青島某報記者對該校的宣傳,很多青島市區的家長把孩子轉到這里來,這讓青島的一些學校非常氣憤。
但是,大城市的家長把孩子轉到這種遠離城市的“高考能校”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青島某大學的校團委書記向記者透露,他們學校的幾個“博導”就已經把孩子從青島的一所傳統名校轉到了這所學校。
平度“高考能校”的辦公室主任介紹,該校有學籍的學生共5000多名,所謂有學籍的學生就是戶口在本地的學生。剩下還有一部分是借讀生,孫老師不愿意透露到該校借讀的學生到底有多少,“但確實有一些青島的學生轉到了這里,還有一些家長把孩子的戶口轉到平度,為了能讓孩子在這里上學”。
小陸也向記者證實,他們年級有不少從別的地方轉來的學生,“還有從北京來的學生呢”。
由于學生的不斷涌入,這些學校變得越來越“龐大”。每個年級基本都超過20個班,每個班的學生也都超過了50人,七八十人一個班的現象非常普遍。
一位在北京一所區重點中學當了多年班主任、一直教高中語文的孫梅英老師介紹,一個班的學生規模不應超過45人,這樣老師在課堂上才有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更好。“這種超大班級的教學,老師根本無法與學生形成溝通,只能是能‘灌’多少‘灌’多少”。
雖然大班教學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但是這種為高考而“移民”的潮流卻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據了解,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中考前就開始移民的現象。
逃離素質教育推動“高中軍營化”?
“我們知道它那里肯定是搞應試教育,但是,如果再把孩子放在城里的學校,一定會被素質教育毀了。”那位青島的校團委書記介紹,他導師的孩子在學校里經常要參加各種活動,為了使課堂活躍,老師們想出了很多“花”點子,結果學校里學的知識不牢靠,家長還得利用業余時間給孩子補課。“其實是素質教育逼得家長把孩子送入遠離城市、遠離家的學校。”這位校團委書記說。
而且老師們也似乎受這種“花架子”氣息的影響,“上課不出力,晚上狂努力”。據介紹,一些學校的老師白天忙著對付各種素質教育的任務,做一些“面子上”的事,晚上開輔導班給學生補課、掙錢。
“作為知識分子,我們知道應該讓孩子的發展更加全面,但是現在學校搞了很多形式化的東西,該抓的基礎沒有抓。”青島一位姓江的家長說,他的女兒今年才上一年級,為了能抓好“雙基”,江先生拒絕給孩子報任何琴班、繪畫班。
北京的孫梅英老師說:“現在的素質教育存在著誤區,似乎素質教育就是藝術教育,就可以不要教學質量,張三學鋼琴、李四學畫畫,他們的素質就提高了嗎?”其實,真正的素質教育還應該強調知識、技能、素養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藝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再用這種方式搞素質教育,學生的素質不僅不會提高,相反還會下降。”
面對無法提高素質的素質教育,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離開,到類似軍營的地方接受“訓練”,“至少孩子在這種學校能考上大學,才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位家長說。
“素質教育本身是沒問題的,”一位專家指出,然而,由于應試教育最近出現了一股大的回潮,已經要把素質教育逼到墻角了。(記者 樊未晨)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