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電總局作出決定,2015年停止模擬電視播出,實現數字廣播電視的全國覆蓋,那么,那些負擔不起數字電視費用的群眾,該怎么辦?
11月21日,廣電總局在“二十一世紀廣電傳媒高峰論壇”上宣布了我國的“數字化”發展計劃:將在2005年開展數字衛星直播業務,2008年全面推廣地面數字電視
,2015年停止模擬電視播出,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有線、衛星和無線的全國覆蓋(詳見本報11月22日報道)。
數字電視具有清晰度高、收視頻道多、互動性強等許多優點,是電視發展的潮流。事實上,目前我國廣播電視在節目采集、制作、播出、傳輸環節已經基本實現數字化,只有接收環節即用戶的電視機還是模擬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全面實行“數字化”的瓶頸,就是用戶端的代價太高。
算一筆經濟賬,目前市場上數字電視機的價格從3000元到數萬元不等,買了數字電視機,要想收看到數字信號,還必須得配上一個數字接收裝置——機頂盒,目前的市場價格在1000元左右——廣電總局也表示,為了順利實現用戶接收環節從模擬向數字的整體轉換,將免費為用戶配置數字機頂盒,但是,免費能是永久的嗎?另外,數字電視的大部分頻道都是收費的,這意味著用戶每月還得付出數十元乃至數百元的收視費。因此,對絕大多數城鎮居民而言,數字電視,依然還是一個奢侈品。
城鎮居民尚且如此,那么更廣大的農村呢?“2015年停止模擬電視播出”——聽到廣電總局這一雄心勃勃的“數字化”發展計劃,我頭腦里閃過的是另外兩個數字——5000萬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和800萬登記失業的城鎮人口,他們愿意花那么多錢來看數字電視嗎?他們會不會由于買不起數字電視而無法看電視了呢?
其實,許多發達國家目前也是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并存的。據悉,美國、歐洲全面停止模擬電視信號的播出時間是在2010年前后,現在我們定位的時間是2015年。從經濟發展情況來說,我們落后于這些國家何止五年?要知道,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為什么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電視信號,我們卻要超前那么多呢?
5000萬人尚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近2億人剛剛解決溫飽問題,農村的許多家庭還在使用黑白電視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要急著全面推行數字電視,并停止模擬電視的播出呢?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決策時,有關部門為什么不問問群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