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推出的少年文化網站資源以中華優秀文化知識為主,設有各種健康益智的游藝項目。但該網站推出后,雖得到領導和專家的盛贊,卻吊不起青少年的胃口———
宣傳乏力 點擊率不盡人意
“我沒聽說過這個未成年人的文
化網站”,六年級的陳嬌在西單圖書大廈告訴記者。讀初三的張德龍同學喜愛上網,當聽到針對青少年的網站時表示對這類網站不感興趣。登錄過這個網站的鄒天慧同學告訴記者:“我不太喜歡這個網站,上面的內容不吸引人。”未成年人的文化網站主要是面向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一年級的青少年,可是記者相繼采訪了一些未成年人,絕大部分人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專門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網站。
據了解,網站的宣傳推廣工作是文化部委任各地的少年兒童圖書館來做的,各地的少兒館需要在館中展出青少年網站的相關宣傳內容,再把這一信息傳達給當地的學校,至于偏遠的農村學校,相關的宣傳材料則以郵寄的形式寄出。據少兒館的工作人員透露,全國用于青少年網站宣傳材料只有2萬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工作人員表示,少兒館里現在還沒有任何關于青少年網站的宣傳品。11月2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第22中學的馬剛校長,他表示沒有收到過關于該網站的介紹資料。
脫離實際 網上難覓學生蹤影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研究員李書華看過青少年網站后表示,形式跳躍的青少年網站首頁雖然可以讓孩子眼前一亮,可是窗口中的內容仍舊換湯不換藥,大多沒有脫離書本的說教:科普類的知識過于專業、晦澀,不夠形象;相關背景內容缺乏;開心游戲部分就更會讓他們咋舌,盛行于上世紀90年代的游戲依然在該網站占了主導,稍大一點的青少年玩家早把這類游戲束之高閣;信息容量有限又缺乏互動,這很難吸引到青少年的眼球。
“目前網頁的設計確實受到圖書館資源庫設計影響,真正吸引眼球的內容沒有擺在臺面上,無法勾起學生的興趣。”文化部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的王芬林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說。網站的推出并不是一件草率的事情,需要主管部門做詳盡的市場調查。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劉司長告訴記者,青少年網站通過座談會的形式聽取專家及少年兒童圖書館館長的意見,是經過專家首肯的。可是網站的目標群體畢竟是未成年人,很多時候專家的意見更易于采納。文化部的崔建飛主任坦言:“網站建設之初也曾與幾名學生代表接觸過,了解過他們的喜好。”然而學生微弱的聲音實在無法與專家的權威意見“抗衡”。
資金有限 網站開發捉襟見肘
青少年網站的建設是一個大工程,需要雄厚的資金作后盾,而目前推出的青少年文化網站只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里的一個小小分支。據王女士介紹,財政部每年對共享工程投入的資金是2000萬元,這將用于整個共享工程建設,包括各個工程所需軟硬件資源投入,所以最后真正落實到青少年文化網站的資金已經所剩無幾。鑒于青少年網站建設的各個環節:人才吸引、內容更新、游戲開發等無一不需要龐大的資金開支。
為貼近共享工程以服務農村基層的初衷,面對青少年網站捉襟見肘的資金缺口,城市的孩子除了通過課堂、社會、家長等各方面接受信息,近幾年各級媒體也專門開播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少兒頻道,更加擴大了他們的選擇余地,難免分散網站人流。另一方面,農村青少年接觸信息的渠道又相對狹窄,該網站也就更傾向于為農村的未成年人雪中送炭。
近來,在虛擬世界中亟須有一塊屬于青少年的凈土,此時試運行的青少年文化網站為青少年導明了方向。而目前,由于各種不同因素,使得網站的發展受到了遏制。文化部少年文化資源部的負責人表示,研發部門仍會聽取各方的反饋意見,不斷充實完善豐富網站的內容與形式。
(董婧)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