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的謎底已然揭曉,晶瑩的獎杯、美麗的頒獎詞、承載夢想的歡笑,一切都凝結了我們對無錫的驕傲。
歡欣之際,城市經濟活力是什么?什么樣的城市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一思索考問著活力城市的評價體系,也考問著每一個市長和他的那座城市。
從古希臘到西羅馬帝國,城市居民
在與車騎民族的斗爭中,奠定了歐洲文明的基礎;見證從“鄉土中國”到“城市中國”的歷史進程,我們在解讀城市活力間感悟著人類進步的規律。
實力關注的是成就,活力矚目的是未來,但城市活力首先表現為經濟實力。
誰不說咱家鄉好?評委們尚未登場,網友們已然展開了一場有趣的大論戰:
———南方網友以GDP為證據,論述蘇錫常入圍當之無愧;北方網蟲反擊道,沈陽被譽為“共和國的裝備部”,百萬產業大軍創造了無數個共和國“第一”,工業文明融入幾代人的血脈,就連你無錫不少工業裝備也來自沈陽。
———我說你大連市域面積有數個無錫大,但GDP總量卻輸給了我們270個億;大連和沈陽人說他們的城市品牌響亮,大連有多年呵護的服裝節品牌,令無錫紡織大市有些氣短,9月份沈陽又取得200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承辦權,這樣標準的世界級盛會令東三省后發優勢潛力無限。
其實,網友們爭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濟活力和經濟實力。
這次活動的主要評委、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認為,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一般引用三個指標來衡量。人均GDP衡量的是城市的經濟實力,人均財政收入反映了城市的政府實力,即政府能拿多少錢去辦公共事業,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農民人均純收入說明了城市的消費實力,這三個實力加起來科學地反映一個城市的經濟水平。
城市活力首先表現為經濟實力?梢杂∽C的是,這次最終入選的十大活力城市,有八個列在中國GDP總量的前十五位,其中深圳、蘇州、杭州、無錫和成都分列第4、5、8、9、10位。
。牵模兄荒苁钦兊囊徊糠,城市活力不等于就是城市實力。
這次十大活力城市評選突出了人均GDP三年的增長率、科教文衛事業費占GDP比例增長率等關鍵指標,以評估城市綜合實力。這樣大城市未必有優勢。央視以經濟發展的特殊性為理由,將直轄市、港澳特區、臺灣地區城市排除在此次評選范圍之外,280個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參與了角逐,自然遭到京津滬媒體和專家的質疑。
盡管如此,GDP總量排名全國第三的廣州,卻在央視公布20個提名城市時已提前出局,最終入圍的溫州則為第26名,東莞排名更是靠后。日前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更能說明問題,芬蘭、美國、瑞典分獲前三,經濟總量已進入全球國家和地區前十名的中國只列在第46。可見此類評選更加注重城市經濟的成長性。
角逐之中,沈陽這樣解讀自己的城市活力,2003年直接利用外資突破20億美元,增長42.8%,增幅位居國內15個副省級城市之首;三年利用外資比改革開放到2000年的總和還要多。沈陽力挺入圍活力城市的諸多理由彰顯了成長性。
確如專家所言,分析區域經濟活力,人均GDP是重要標準。歐盟在進行經濟區域劃分的時候,它只使用一個指標,就是人均GDP。這次無錫在推薦短片上列舉的三個數據是,人均GDP43155元,全國第七,中國引入的日資有近六分之一落戶無錫,20億美元超大規模芯片獨攬囊中,展示的也是成長性。
政府是活力的激發力,企業是活力的爆發力,市民是活力的凝聚力,城市活力就是城市的競爭力。
城市經濟問題作為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CCTV2予以關注,體現了專業財經媒體的獨立思考精神。從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城市活力”實際就是媒體對“城市競爭力”的生動詮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每年推出一本《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藍皮書,而其課題組組長、組委會專家倪鵬飛這次擔當其中主要評委。
對于城市活力,連玉明同樣提出以三個指標來衡量:第一是居住者結構,判斷一個城市是不是具有活力,要看這個城市有多少中等收入階層,理論界一般這樣認為,一年收入在8萬-8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中等收入階層,具有較大的投資沖動和能力。這方面,無錫同城清算系統日均清算量65億元,說明這是個財富活躍的城市。
第二個衡量經濟活力層次的指標是企業家的貢獻率。企業家貢獻率越高,這個城市的活力就越強。在中國甚至有很多城市之所以那么發達,就是由于一家巨人企業的崛起,譬如像科龍與順德,長虹和綿陽,大慶集團與大慶,青島與海爾、雙星、青啤等,而這背后就是一個個知名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是經市場風雨洗禮后崛起的,是經濟競爭的結果。
第三就是政府效率。衡量一個城市是不是有活力,是看這個城市的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程度,政務的公開程度以及政府的辦事效率。沈陽市長陳政高在頒獎晚會繼續公開叫板:全中國的城市有哪個行政審批事項比沈陽少,他來頒發獎金。其實這正是衡量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關鍵所在:過去我們的政府是一個全能政府,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現在要把它轉變成有限政府和責任政府。這方面無錫應該有理由欣喜,我們不用比純粹的數量,在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里已有定論,無錫的“政府管理服務”這一指標醒目地排名第一。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