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上海市二期課改的進行,新版中小學教材紛紛以新面孔出現,有些教材內容的改革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與爭議,如“‘愛情’應不應走進初中課本”,“中學生該不該讀《笑傲江湖》”,“彩票中獎概率寫入教材引起家長擔心”等等,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據《新聞晨報》11月11日報道,在上海二期
課改高三數學中,彩票中獎概率問題成為總計5課時的一個單元,其導論中寫道:“每天幾乎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買彩票,也確實有人中了一等獎(獎金高達500萬元),那么一個人買一注彩票,中獎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這里涉及中獎概率問題。”
另據《南方日報》報道,從今年秋季開學,上海50多所中學的初三學生見到的語文教材中,有一“愛情如歌”為主題的單元,收錄了包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普希金的《致凱恩》、舒婷的《致橡樹》、蘇童的《老愛情》以及秦觀的《鵲橋仙》在內的若干愛情詩文。
又據10月18日《信息時報》報道,武俠小說《笑傲江湖》將現身即將出臺的《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用稿)》后的《中學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征求意見稿)》,有專家說,金庸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歷史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輿論擔憂愛情、武俠小說、彩票等敏感話題寫入新教材,無非是因為其觸及“少兒不宜”的內容,擔心教材會對中小學生產生不良的誘導。對此,筆者以為,家長的擔憂大可不必。相反,我們應該對“上海版”教材多一些理解與寬容。
首先,應該肯定新教材立足現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制定中小學教材時,必須拒絕庸俗格調和低級趣味。同時,教材作為教書育人的工具,應該考慮現實的針對性,不應對一些重要話題視而不見。孩子是否早戀了?相信這已成為不少家長擔心的事;盡管福利彩票嚴禁向未成年人出售,但一些中小學生對它頗有興趣,或者有的自己就買過;同樣,一度被看作“洪水猛獸”的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現在越來越被青少年廣泛接受……這時,新教材對此再置若罔聞,就令人懷疑其與時代同步的教育效用。
毫不諱言,以上話題都是現代教材繞不過去的門檻。今天,“上海版”新教材選題的實事求是,將課堂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同時,它亦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學習效率。
其次,應該看到新教材具有“問題教育”的科學思維。實踐證明,針對實際問題而“有的放矢”的教育,是現代教育的科學途徑。試想,既然對異性的愛慕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愫,既然博彩、抽煙、喝酒等是不少人難以抗拒的誘惑,既然我們的教育者也明白遮遮掩掩往往會適得其反,那么,為什么不轉變觀念,正面回應,將問題擺到課堂上來討論?畢竟,家教、社會輿論宣傳只是培育青少年的輔助方式,而課堂教學才是培養孩子優良習慣、健康素質的主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版”教材堪稱一種有益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切莫忽視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成熟,有敏感問題、觀念死結不怕,關鍵還要看教師如何引導。現在,新教材業已出爐,剩下的工作便是教師們如何去教、去引導,讓孩子們學會比較、去鑒別。
任何一本新教材都難免會存在紕漏、失誤,但筆者相信“上海版”教材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同時,也期待社會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大家不妨拭目以待,觀其實效。
特約編輯 徐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