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農村的小李在濟南打工12年,期間只看過一次病。不知有沒有“執照”的小診所、大醫院中早已難覓蹤影的“玻璃針管”、拆散了論“片”賣的感冒藥……這次看病的經歷,給小李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這些。“既然圖便宜就不能要求那么高!毕裥±钜粯,眾多生活在
城市和鄉村夾縫中的農民工,已經習慣了生活和工作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他們時刻處于各種疾病發生和傳播的潛在危險中,卻被排除在社會醫療保障和救助體系之外。更加讓人擔憂的是,一旦農民工中發生某種疾病的流行而難于就醫,受到威脅的就不僅僅是農民工自身的健康,還危及到公共衛生安全。
農民工:要求不高 只圖便宜
在濟南一個居民小區外,李維生正在整理剛收來的廢紙。20歲出頭時,小李就離開東平老家來到濟南打工,至今已經12年。常年在外的他性格開朗,談話間不時和進出小區的大爺大媽打聲招呼?梢惶岬娇床,小李就犯了愁。今年8月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我輕易不得病,可那次發燒燒得連起床的勁兒都沒了,就花了兩塊五毛錢找了個診所打了一針。”小李在濟南郊區租了間房,這里聚集了不少和他一樣的打工者!翱赡芤驗槲覀冞@樣的人多,附近開了四、五家小診所呢,都是些個體的。”小李向記者描述,打針用的是玻璃針管,也不知打的什么藥,“大夫”說能退燒就行。臨走時針小李又花了兩塊錢買了四片拆散了論“片”賣的感冒藥,正好夠一天吃的,省得浪費。可沒想到的是,“這一針下去不但沒退燒,屁股還疼了五、六天呢!
這是在濟南打工十多年來小李唯一一次在“醫院”看病。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卻很明白,“不知這診所有沒有執照,看病沒個憑據,賣的藥也不知過沒過期、是不是真藥?梢矝]辦法,既然圖便宜就不能要求那么高。大醫院的門我就沒敢進去過!睆倪@以后,小李連小診所也不愿去了,“有點不舒服就扛著,要不就自己買點便宜藥。就算去診所也看不出個啥,我要啥藥他就給賣啥藥,自己挑的總比他挑的便宜!毙±钫f。
比起小李,建筑工地的農民工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工傷。在濟南一個建筑工地,記者采訪到的幾位民工幾乎都受過些小傷,有的腳被水泥塊砸傷,有的從樓上摔下,還有些油漆工不知怎么總是咳嗽。干了十多年建筑工、來自山東泰安的老謝說,自己雖然沒有受過什么重傷,但工友受傷就見得多了。“遇到好的老板能先給墊上醫藥費,然后再從工資里扣。要是人死了給賠個三萬、兩萬算多的。碰到不好的老板只能認倒霉了!
已經50多歲卻還要每天工作近14個小時的老謝,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依然自信:“你能在這睡一晚不生病嗎?”老謝指指腳下的水泥地得意地說,“我就能!萬一有個頭疼腦熱的,吃口大蒜喝口酒,再睡一覺,馬上就好!”旁邊同樣來自泰安的工友小戚邊笑邊點頭:“上醫院看個感冒也得花幾十、上百塊,當然是怎么便宜怎么治唄。”
農民工看病難危及公共衛生安全
記者發現,在被采訪的農民工中,醫療費用的高低是決定他們是否就診與怎樣就診的主要因素。一些就診方便快捷、價格便宜的個體診所因此成為首選。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地處濟南北部,是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這家醫院住院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來這里就診的農民工大多是被“110”、“120”送來的,其中摔傷、砸傷等建筑工地上發生的意外事故比較多,農民工拖欠醫藥費的現象也很常見。主動來就醫的農民工卻很少。
和這些大醫院相比,一些集中在背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的個體診所更受農民工的青睞,但其中不乏非法行醫者。山東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稽查科主任孫效暉介紹,除了證件不全,非法行醫的診所還存在消毒不嚴格、診療不規范等問題,極易造成交叉感染,增加疾病傳播的可能性。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農民工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都比較自信。他們果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樣健康嗎?山東大學公共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李士雪教授分析認為:“農民工大多是青壯年,所以健康問題不很突出,但并不代表沒問題,有限的經濟承受能力和薄弱的健康意識使他們發現不了一些健康隱患。”
一些潛在危險應該引起關注:如工傷、因為生活條件較惡劣引發的食物中毒或皮膚病等傳染病,還有因防護措施不到位可能引起的職業病等。舉例來說,山東的“流行性出血熱”病例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這種主要通過老鼠及其排泄物傳染的疾病,在農民工中具備傳播流行的條件,他們是高危人群。營養不良、疲勞和免疫力下降等原因還極易誘發結核病,也和農民工的狀況相符。按照農民工的就醫習慣,一旦他們中出現了某種傳染病而選擇不就診或不到正規醫院就診,就有可能因發現和控制不及時,造成小范圍的爆發和流行,一旦蔓延開來后果不堪設想。
另外,專家還提醒,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健康權得不到保護還可能引發一些社會問題,由于長期承受各種壓力,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少問題,加上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有可能選擇一些極端的手段發泄不滿情緒。
社區醫療服務:農民工可利用的便利資源
在我國的現行制度下,城鎮醫療保險和救助體系沒有覆蓋農民工,一些來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地區、并且已經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工,也因為異地就診和轉診制度的不完善很難得到應有的保障。在山東部分試點地區,目前沒有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大多是在外打工者。
有關專家認為,分布在城市各處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是農民工可以利用的便利資源。目前農民工獲取的相關衛生信息很少,大多數人并不了解當地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布狀況和功能定位,因此很難有效利用這些衛生資源。從而使農民工一想到看病,就想到大醫院和高額醫療費用。事實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面向轄區內所有居民的,不論年齡、身份都可以獲得服務。這里不僅可以診療,還能進行健康咨詢,費用也相對較低。
李士雪認為,如果農民工能了解這些信息,知道如何利用身邊的衛生資源,就不會對就醫那么恐懼。以濟南為例,目前濟南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面很廣,在農民工經常居住的城鄉結合部等地也能就近得到醫療服務。
而衛生行政部門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例如應多深入到轄區內的農民工居住地進行衛生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工自我保護和對周圍環境保護的能力。一些我們能夠脫口而出的多洗手、勤換衣服、不喝涼水等衛生習慣,在農民工中卻很少有人做到,衛生行政部門有進行相關知識宣傳教育的職責。
專家建議,從長遠來看,政府應出臺宏觀政策,將農民工納入到醫療保障和救助體系中來。目前國內少數幾個城市正在進行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開始將農民工納入到救助對象中,這一做法值得借鑒。同時,政府可以擬定一個標準來衡量農民工生活環境的衛生狀況等指標,并要求用工單位按照這一標準改善其生活條件。另外,目前職業病防治法中規定的防護措施,在農民工中根本做不到,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督促業主實施。(完)
(王婭妮)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