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正值農閑。可在即墨市華山鎮,卻處處看到一片繁忙景象。農民既不是在種糧,也不是在種菜。他們到底在忙什么?原來,他們在“反彈琵琶調結構”,玩起了特色農業。有數字表明,在特色農業的拉動下,今年前10個月,華山鎮完成農業增加值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50元,分別同比增長13.3%、
13%。 讓我們走進華山,看看他們與眾不同的結構調整之路。
萬華埠村:農民愛種西洋參
雨后的萬華埠村,彌漫著泥土的芳香。來到西洋參種植區,卻發現地里空無一參,只有黑色的遮陽網在風中抖動。
弓著腰來到遮陽網下,正碰到房德玉、房吉海兩位老人。當他們得知我們是專程來看西洋參時,他們連連說:“晚了,晚了,你們來晚了!”原來,從9月10日起,他們8畝地的西洋參全部出土,賺了近3萬元。
“這批西洋參是四年畦的苗,兩年剛從苗圃里移栽到大田里。由于當年畦苗時,曾遭遇過霜凍,因而影響了產量,否則每畝產量還會更高,那樣收入就更可觀了!”房德玉老人一邊平整著土地,一邊與我們聊著天,手中的活一刻也不停。
2000年的時候,曾在東北居住的房德玉回到老家萬華埠村。他從電視節目中看到,文登市農民種西洋參發了大財。經過實地考察,房德玉等11戶農民決定也試一試。他們當年就投資40萬元,買參種、征土地……每公斤800元的參種買回來后,他們搞了一個5畝地的育苗基地。兩年后,他們將參苗移栽到大田里,整整20畝。
由于西洋參喜陰不喜陽,大家就買來了遮陽網,給參寶寶撐起了太陽傘。以后,他們每年畦苗,每年移栽,西洋參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已擴大到40多畝。
“11月份正是畦苗的最佳時間。俺大伙兒決定再購進100公斤的參籽,畦4畝苗,大約能栽12畝地。那時候,產量提高了,歡迎你們再來看!”房吉海拉著我們的手,發出了邀請。
皋埠村:“五角黃秋葵”走俏
每天早上5點到8點,正是皋埠村最忙的時候。推著小車,拿著籃子,人們涌到地里,收摘五角黃秋葵。地頭上早有客戶在等著收購呢!
五角黃秋葵是華山鎮從日本引進的一年生蔬菜,所結的果實可以用來炒著吃,也可涼拌著吃,在日本市場上非常搶手!每年3月份開始播種,長到7個葉時開始結果,3個月后開始收摘,一年能摘三茬五角黃秋葵。
村民宋文德種了2畝五角黃秋葵,年收入約8000多元。“進入收獲期以來,萊西、萊陽的客戶就在地頭等著收購,有多少收多少!足不出村,就能賣個好價格!”“好酒不怕巷子深,良種才有大市場啊!”他們一邊收摘著五角黃秋葵,一邊交流著自己的市場經。
據華山鎮黨委的于京海副書記介紹,現在全鎮已發展起五角黃秋葵4000多畝。
鳳凰埠村:小小天麻價值高
提起泰松天麻種植園,沒有不知道李松世的。他是鳳凰埠村最早的天麻種植專業戶。
從2000年開始,李松世開始種天麻。當時,不少人覺著當地不是沙嶺地,氣候與東北相差太遠,種天麻無異天方夜譚。但李松世就不信這個邪,他偏要用事實改變村民的偏見。
李松世首先赴城陽拜師學藝,然后在自家承包地里搞起了試驗田。他先挖了一個長40米,寬4米,深1.2米的大坑,再鋪上沙,分層放上天麻種、密換菌和適合天麻菌生長的鮮柞木,最后鋪上沙子。這一切結束后,他在坑上搭起大棚,蓋上不透光的草簾子,只留一個出口,方便人進出噴水和管理。
“做這個行當的投資的確不少!每公斤天麻種大約240元,每瓶密換菌10元左右!這幾年來,俺光投資就達50多萬元,天麻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多平方米!”李松世介紹道。
李松世提著應急照明燈,帶我們小心翼翼地走進天麻棚內。他隨便從沙地里撥拉一下,幾個肥嘟嘟的可愛的天麻小子就從地里露出來。“這是今年春種的天麻。到今年底,就可以出售了。一平方米土地能產天麻10多公斤,能賣400多元呢!”走出大棚,用秤一稱,有的天麻已長到0.3公斤。“不到半年時間,天麻就長這么大!長得太快了!”我們禁不住發出這樣的贊嘆。
雖然剛出土的鮮天麻,在大賓館、大酒店里能賣到18元左右的好價錢。可李松世并不滿足,他開始考慮天麻的初加工問題,以期望提高附加值。今年春,他小試身手,便初戰告捷。6個棚1200平方米的天麻,他一點都沒賣,全都曬干了,足有1000公斤。不少客戶看中了他的干天麻,出價約每公斤200元,他都沒舍得賣!
李松世算了一筆賬:現在賣,天麻的價格仍有點低!據專家介紹,明年價格開始上浮,后年將是天麻銷售的最佳時間!到那時候,咱的干天麻不就值大錢了?
李松世成了天麻種植專家了。藍村、靈山、劉家莊等鎮的農民紛紛前來學習!他毫無保留地將經驗和教訓全部奉獻,還應邀前去現場指導呢!大家都說:“李松世是個帶民致富的熱心人!”張正杰吳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