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國土安全政策方面的相對成功,布什這次很可能會因為經濟問題丟掉白宮的寶座。過去四年中,美國就業減少,公司丑聞頻發,投資市場低迷,財政赤字飆升,貧富差
別擴大。從當前情況看,布什對新任期內的經濟政策有一些新想法,但由于多種因素制約,他的經濟政策難以發生重大變化。    減稅政策仍是核心布什上臺之后推行供應學派經濟政策,主張通過減稅增加消費者收入,以此刺激消費。應該說,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功,對美國經濟過去一年半出現較快增長起到了較大的刺激作用。這次競選中,布什反復強調要將他推出的一些減稅措施永久化,這樣可以使今后10年的減稅額再增加近萬億美元。布什認為,通過長期減稅持續刺激消費,可以推動經濟長期增長,進而推動就業增加。與此同時,他還提出改革美國的稅收法、簡化繁瑣的稅收規則等主張,但這些實施起來都有相當大的難度。
   財政赤字成為羈絆布什上臺不久,美國政府財政即從巨額盈余變為巨額赤字,2004年度更創下413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財政赤字劇增的原因一是減稅政策導致政府收入減少,二是反恐尤其是伊拉克戰爭導致政府開支大量增加。雖然布什計劃今后五年將財政赤字減少一半,但目前缺乏切實可行的辦法,做起來決非易事。可以預計,巨額財政赤字仍將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障礙。
   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美國二戰后所謂“嬰兒潮”時代出生的人有7000多萬,目前年齡最大的已經58歲。再過幾年,這些人將大批退休,從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最大貢獻者變為最大受益者,使美國社會保障體系承受的資金壓力迅速加大。如果不改革,幾十年后社會保障體系將無法維持。布什計劃將社會保障基金中的一部分投入資本市場使之增值。但這有相當大的風險,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甚至引發一場災難。
   對外貿易面臨摩擦布什上臺前一直是自由貿易的積極鼓動者。但過去四年中,布什政府在積極推動美國對外出口的同時,貿易保護主義也日益抬頭。近兩年出于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和爭取連任的需要,這一傾向更趨明顯。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在加劇。如果布什下一任期內不對近年的外貿政策進行適當調整,任由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繼續發展,美國與別國的貿易關系無疑將受到損害。
   新華社記者王振華(據新華社華盛頓11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