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區近日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這是他們推動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是我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打造和諧社會所取得成績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
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社會和諧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它提倡在全社會建立一種自我克制、自我超越的生活方式,包含著尊重自然的基本訴求;社會和諧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自覺調控,使全體人民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主要表現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生態和體現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公平兩個方面。近年來,城陽區初步探索形成了“以人為本,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濱海城郊型區域科學發展模式”,并以此指導全區的實踐,起到了明顯成效。 過去一直有人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政治就必然穩定,危機就必然化解,社會就必然和諧。事實上,如果政治文明不跟進,社會發展不協調,環境保護不落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將更大。經濟形勢一日一變,社會形態一年一變,環境生態十年一變,但它們產生的實質影響正相反。經濟危機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加以化解;社會危機需付出巨大政治成本才能平息;而環境危機一旦發生,將變成難以逆轉的民族災難。世界上許多中等發達國家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左右時,經濟發展后勁都跟不上,(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是因為取得的大部分效益在為所欠的生態債而付賬,為滯后的體制而付賬,為加重的社會矛盾而付賬。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未來社會價值體系的核心概念。它將超越人類中心主義,促使人類重新審視自我,重新評估歷史,重新定義幸福。僅僅發展生產與擴充財富并不等于就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并不等于就與人類的進步方向相一致。人類現代文明的最高表現是人性的進化,即人與自然的相融。所以,任何區域開發,都要考慮資源環境;任何經濟建設,都要尊重自然法則;任何市場行為,都要補償生態環境。目前,城陽全區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凈化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均達到100%;全區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6天;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8.8%,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1%,人均占有綠地33.6平方米,榮獲山東省人居環境范例獎,可以說向人與自然的相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人與人的和諧,集中體現為社會公平。社會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規則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機遇和權利,以達到最終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從政治學角度看,就是執政黨要保護人民基本人權,保障社會多元化、防止社會分裂化;從社會學角度看,就是執政黨要調節各社會成員間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縮小社會收入貧富差距;從經濟學角度看,就是執政黨要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城陽區近年來優化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推動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水平達52%;在全國率先實行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使全區適齡農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全面推行了農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參保率達到96%以上,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公平。
有資料顯示,中國的發展成本遠高于世界平均發展成本。干同一件事,在世界平均狀況下每花1美元,在中國就要花1.25美元。多出的0.25美元成本中,生態環境占0.17美元,結構不合理與管理不善占0.08美元。我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和諧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陽區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固然是對該區成績的肯定,更主要的還是對該區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它必須在綜合考量代表平均生活質量的恩格爾系數、代表社會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數、代表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的人文發展指數、代表城鄉差異程度的二元結構指數、代表資源能源利用水平的集約化指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發展思路,才能無愧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