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中,“高層次研究型人才”、“3年學制”是社會對碩士的刻板認識。而現在,國內眾多高校紛紛縮短碩士生學習年限,3年改成2年,整整減了1/3時間,而碩士生的培養方向,也逐步從以往的以學術型為主,轉向了學術、應用、復合等多種類型并舉。
高校這一大轉變的進行,與近年來人們對碩士擴招后教育
質量下滑的諸多怨言相對應,在社會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學生還有沒有個性化發展的自由空間?”“碩士的‘速成’果真能造就高質量的實用型人才?”……種種質疑之聲,不絕于耳。目前,新一批兩年制“小碩”已經陸續入學,我們的跟蹤調查也隨之進行。
【改革加速】
名校紛紛確立兩年模式
今年,國內高校碩士學制改革驟然加速。名校先行一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著名高校部分專業的碩士生學制紛紛由3年改為2年。今秋入學的碩士新生,將在兩年模式下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
而最早的碩士改制步伐,是從中國人民大學傳來的。2年前,該校就有70%的專業選擇試行兩年培養模式,第一批“小碩”也已在今年7月份畢業。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也在兩會上建議國家將碩士修讀期縮短為兩年甚至一年,并借鑒歐盟成員國大學生的“3+2”培養模式,用五年時間讀完學士(3年)與碩士(2年)。
在我省,中山大學首吃“螃蟹”。自去年起,該校就試行將部分專業碩士生的基本學制設置為兩年,除了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各附屬醫院(中心)、理工學院,其他院系碩士生的基本學習年限均為兩年。醞釀多時的暨南大學碩士改制方案已于10月初出臺,自2004級新生起,除了醫學院和凝聚態物理專業,其它學科專業的基本學制縮短為兩年。
與此同時,對縮短碩士學制,更多的高校還持謹慎態度,或者處于研究論證階段,或依然承襲三年學制“舊路”。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省內高校了解到,縮短碩士學制還沒進入這些高校的計劃藍圖,05年的碩士新生將依然是三年制“大碩”。此外,省外的大部分高校也處于觀望的階段。
【原因探究】
主動作為還是被動姿態?
“觀望者”并非甘當落后。一些高校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袒露:首先是社會及人才市場對兩年制碩士的懷疑,速成的“小碩”的個性化發展空間不廣,競爭力不強,從而影響就業質量;二是兩年制培養將給原有教學計劃、師資配備、培養模式等帶來很大的沖擊,推行過急會產生“副作用”。
盡管如此,一些教育專家仍大膽預測:碩士學制3年改2年是大勢所趨,未來2到3年將會在大部分高校中鋪開實施。但這樣一個疑惑也期待冰釋:在碩士招生連年擴大的情形下,縮短碩士生學習年限,究竟是高校主動的革新作為,還是一種從眾的被動姿態?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王建華認為,實施碩士兩年制培養,絕不是應對擴招的被動做法,而是把研究生教育放在國際背景上來考慮。國際上盛行的碩士生學制有一年、一年半、兩年,大部分碩士畢業時選擇從事專業工作,屬于課程碩士,而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主要是放在博士教育階段,碩士是過渡性學位。中國的碩士生學制是全世界最長的,不符合國際主流教育方向。
“近年來我國碩士的社會功能和角色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轉變。1978年剛剛恢復學位制度時,沿用文革前的蘇聯教育模式,3年制碩士被定位為高級研究性人才。而目前,社會上高級應用型人才缺口很大,碩士的就業口徑已大大拓寬,進入應用型崗位成為一類重要選擇。”暨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馬秋楓教授以為,在目前碩士培養走出精英教育的背景下,碩士學制減少一年,實質上是碩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調整,是高校應對社會需求的積極主動作為。
與此相對應,一些教育學者則直指高校深層的“痛”。近年來,高校研究生持續擴招,據教育部門的數據,今年全國共招收研究生32萬,其中碩士27萬多,比去年增加3萬多人。“本科擴招、碩士擴招使高校在師資、設施、后勤等方面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很多高校甚至將課排在中午、晚上,資源捉襟見肘可見一斑。縮短碩士學制,無疑能提高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是緩解資源緊張的無奈之舉。”這位專家說。
【學生反應】
自信與困惑同時存在
“一方面是碩士學習時間的減少,一方面是社會對人才學歷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對碩士生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矛盾。”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盧曉中教授把關注的目光轉向碩士生本身。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對碩士學制的“瘦身”,與大學老師的謹慎態度不同,研究生普遍能接受,認為年限縮短,既降低了學習成本,又能更快地融入社會,只要自己努力,同樣能獲得較高的社會認可度。
但兩年制引起的困惑不應忽視。暨南大學04級新聞學“小碩”蘇常告訴記者:一周里課程排得滿滿的,第一學期要修的學分就達20多個,再加上跨專業學生必須補四門新聞本科課程,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更少了,接下來還要進行實習,2年時間很緊湊,不易規劃,有點茫然。
采訪中,大部分“小碩”都表達了類似的感受:既想早日融入社會,又擔心學歷貶值。中山大學03級化學專業碩士生小易明年就要與02級的“大碩”一起畢業,不同的是,在“大碩”們積蓄起“力量”為尋職做準備的現在,她還在為畢業論文的選題犯愁。“時間太緊了,現在信心不足啊。”她嘆道。
盧曉中教授指出,化解這一矛盾對兩年制的碩士生來講十分重要。“課程、課外閱讀、實習以及論文寫作的統籌和規劃,要在2年里合理安排好,是個不小的挑戰。這些學生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準確定位自身,否則,很容易在就業競爭力方面喪失優勢。”
【議論紛紛】
部分高校降低教學要求?
事實上,兩年制碩士的“含金量”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學制縮短會否進一步降低碩士的‘含金量’?”“會不會制約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碩士的‘速成’果真能造就高質量的實用型人才?”……質疑之聲也是關切之語,記者同時聽到的更多的是建設性的——如何讓“小碩”不“減質”。
據一些高校碩士生導師反映,兩年制碩士生與三年制碩士生最大差別,僅僅在于學分的減少,課程的設置、課程考核方式等基本沒變,部分高校甚至降低了原來的要求,取消了“大碩”的“發表一定數量論文”這一“質量關卡”。
按照我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應當使學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部分持著“學術是研究生的生命線”的大學老師由此擔憂:照此下去,會否導致“小碩”理論不深,技能也不足,只是“大五”或“大六”生,丟掉研究生的“研究”名分。
教育專家指出,碩士生培養質量的高低,盡管與學習年限無必然聯系,但根據專業特色科學設置課程、規范考核標準、優化培養過程,已顯緊迫、必要。目前看來顯然是滯后了。據了解,部分高校已邁開試行的步子。今秋試行彈性學制(2-3年)的南京大學,為確保教學質量,兩年制碩士生的課程體系乃至各門課程的教學方式都必須經過專業學術委員會論證確定,教師不能任意選擇教學方式,該校還將通過專門教學督察委員會對教學質量進行跟蹤評估。調整后的中國人民大學“小碩”的課程也細分為三個類別,其中方向課和選修課就占了近一半。
個別社會人士還表達了這樣的憂慮:兩年制碩士的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型人才無可厚非,但對于一所將大部分專業都改為兩年制的大學來說,單一地輸送這類人才是否可行?另外,“小碩”中不乏選擇了應用型學科但有志于走學術研究路子的學生,“一刀切”很可能會扼殺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對此,馬秋楓教授認為,培養目標的調整不應該采用一套模式,在一個專業里同樣如此。高校可以按專業類別區別對待,實行分類培養教育,提供不同要求的多種教育形式,讓學術型和應用型的研究生各得其所,實現個性化發展。
“大學學制的設計要以人為本,兩年制碩士的推行是必然趨勢,關鍵是配套的改革措施要跟上,并革新碩士培養模式,否則學制時間長短只停留在數字的增減層面。”馬秋楓說。
【風云再起】
人大:個別專業想改回三年
在碩士學制“三年改兩年”高歌猛進的時刻,最早施行此法的中國人民大學卻出現“回流”現象——先期進行改革的個別院系專業,重走“回頭路”,申請延長碩士年限,如哲學專業就準備從兩年改回三年。
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長劉大樁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種做法很正常,研究生學制改革本來就處于摸索階段,個別院系在時間安排上感覺過于緊張,需要一個過渡時期去適應。據了解,人大今年同時畢業的2001級、2002級碩士生總人數接近4000人,相比往年總量大增,但就業率并沒有因此下降。
華南師范大學盧曉中教授認為,“回流”現象并不是對碩士學制改革的否定,它恰恰說明了,在培養模式沒有相應變化的前提下,單純縮短學習年限可能會出現“高原反應”,不應操之過急。
與此形成對照,去年起開始實行“3改2”的中山大學,革新的步子要快些。該校研究生院在全國率先推出“分類培養”機制,將研究生分為三類,一是學術型的,著重培養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主要走5年制碩博連讀的道路;二是職業型專業碩士,主要是針對一些社會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第三類是那些從學術型的學生里分離出來的,走兩年的碩士生培養道路,通過強化課程設置,加上適當的論文訓練,給社會輸送更多高級專業人才。
此外,適應碩士學制的變化,醞釀中的中大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也呼之欲出,預計在05級研究生中實行。改革后,研究生招生類別將一改以往的國家計劃(非定向)和國家計劃外(委托培養、自籌經費)兩種,變為兩種類型:一是非在職研究生;二是在職研究生。
特約編輯 徐新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