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孩子推動“廁所革命”
百萬農村廁所得改造
新華社天津10月22日專電(記者孫洪磊)
天津市津南區三合村70歲的老人鄭恩光再也不用晚上打著手電
,出門去胡同口的公共廁所了。因為在天津的鄉村里,已經有35萬多戶村民用上清潔衛生廁所。這是天津市從2003年開始對農村地區實施“廁所革命”后出現的新變化。
“廁所革命”是指在政府的推動下,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完成100萬座農村戶廁改造,使當地90%以上的農村家庭用上衛生無害化廁所。
在我國農村的傳統觀念里,廁所是最污穢的地方,絕不能進入家庭住所,因而大多數農村家庭即使有戶廁,也都建在院子最偏僻的角落,尤其是中國北方農村一直沿用著簡陋旱廁,蠅蟲孳生、散發惡臭,甚至與家養牲畜圈棚連為一體。
農村看重傳統和歷史,想打破農民長久以來保持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認為,天津的戶廁改造成為撬動農村革除陋習的杠桿,為全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開了個好頭。
對于簡陋、骯臟的旱廁,在很長時間里我國農民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天津在推動農村戶廁改造時也遇到了阻力。在寶坻區佟家溝村的戶廁改造之初,很多人家不愿意花錢在屋里安裝沖水便器。村干部請全村的婦女和孩子到衛生廁所試點家庭去參觀。結果,參觀過的孩子回到家后再也不愿意去臟廁所了,吵著去同學家用沖水馬桶。就這樣,率先接受新觀念的孩子們推動了全村的廁所改造。
記者在西青區邢莊子村的一戶農家采訪時看到,自來水沖式的坐便器干凈衛生,旁邊還安裝了洗手盆,墻上貼著瓷磚,與臥室只有一墻之隔。戶主汪大爺說:“現在好啦,可以和城里人一樣不出屋就上廁所了!”
據了解,天津這次歷時3年的“廁所革命”實行5級補助政策,其中市級財政出資500多萬元,對每個改廁農戶給予50元的補貼,各有農村的區縣財政也按照最少1:1的比例進行配套補貼,鄉鎮街、村集體和農戶都自籌一點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