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之后,人性化的大旗頓時四處揮舞飄揚。教育界似乎成為急先鋒。最近有消息說,為了避免給成績差的學生增加心理傷害,《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中增加了一項重要內容———教師不得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南方都市報》10月20日轉新華社電)此前
,長沙市的幼兒園老師被要求跪著給學生上課,據說是為了體現師生平等。再往前,重慶一所學校的教師守則明令禁止老師批評學生,以維護學生的自尊。諸如此類的舉措相繼出現,讓人有些越看越迷茫。
成績排名可能挫傷學生自尊,就立法禁止排名;那么,考試讓學生苦惱,是不是應該取消所有考試?每年高考過后,都有人因落榜而自殺身亡!通過不排名來減少學生壓力,實在是一種掩耳盜鈴的把戲———它迷惑的只是當事人自己,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公開、公平、公正,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成績公示,在生活中司空見慣———升學競爭、就業競爭中,隨處可以見到排名的現象。不僅如此,許多單位正在推行“末位淘汰”,一個對成績排名都不能承受的人,能夠面對日后的生存淘汰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發現那些經常生點感冒發燒之類小病的人,壽命往往不見得短;倒是那些平時看起來壯得像頭牛,從來都不生病的人,一旦生病就常常是惡性腫瘤之類的惡疾。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已有解釋:腫瘤的發生,是機體免疫監控系統障礙導致細胞增生無度的結果。不時生點小病的人,其免疫系統經常被啟動,保持相當的警惕性,一有風吹草動,立刻投入戰斗。而后者由于抵抗力較強,免疫監控系統處于“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狀態,遭遇細胞惡性增生時來不及反應,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人的生理如此,心理也是如此。挫折,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逃避的事件。一個人對抗挫折的能力,與年齡的增長有一定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經應對挫折的經歷。遇小挫而勝之,可以為受挫者留下寶貴的經驗,增強其應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經常應對小挫折的人,往往能在大挫折面前堅韌不拔,而那些毫無挫折經歷的人,一次大的挫折就可能使其一蹶不振。
近年來,為革“應試教育”之弊,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并對西方教育中的“賞識教育”情有獨鐘。西方教育重視個體能力的發揮,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面;他們同時也認為,應對挫折的能力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將挫折教育視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成績排名,是現在的家長都曾經經歷過的事情,老師還是那些老師,方法還是那些方法,為何突然間成了詛咒的對象?都說獨生子女毛病多,應對挫折的能力差,但有沒有人想過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呢?孩子是一張白紙,問題出在拿畫筆的人身上!正是家長們有意無意的過度關注,導致了今天的局面。筆者以為,排名不是不可以,但應該全面而不是片面地排名。比如說,不能僅僅采用總成績排名,而可以將語、數、外等基礎課程與體育、音樂、美術、手工勞動等全部進行單項排名,就像體操比賽的全能與單項一樣。這樣,可以更有效地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所在,也有利于學校全面評價一個學生。
今天,自殺已經成為我國15~34歲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占相應人群死亡總數的19%。僅僅因為老師的一句批評,學生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案例已經并不罕見。教育方法當然值得反思,但如果我們僅僅是將注意力專注于減壓,而不是投向增強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發展心理咨詢事業,情況非但不會好轉,還將繼續惡化。誰都知道,溫室里成長的花朵,經不得自然界的雪雨風霜。同樣,在過度人性化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人,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樣,雖美輪美奐,卻脆弱至極,一擊即碎!(梁劍芳)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