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共中央,只有總書記一職不設副職。但各省市自治區中,副書記的職數多的達8個,少的也有3個。其中,北京、天津副書記職數相當,各有6位,福建和青海省最少,各有3席。為確保干部隊伍的精干和高效,今后中共中央將要加強對黨政領導的監管和選配工作,逐步減少地方黨委副職領導人數,實行常委分工負責(10月
12日《現代快報》)。
筆者認為,此舉具有多項深遠意義。
精簡機構和冗員是建立高效政府的首要之舉。然而多少年來,我國各級官員數量不僅未見減少,還有上升趨勢。“精官減政”工作一直沒有走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其主要原因還在于有關部門未能有足夠的魄力和動力從“頭”開始。試想,一些省市高層部門人滿為患,副職人數多達8人、6人(當然,按照中國的慣例,這還不包括“括弧——享受副X級待遇”的人數),那么,一些地市、區縣、鄉鎮的副職人數必然也會上行下效,甚至因為天高皇帝遠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精簡難度和阻力也可想而知。如今只有從省市黨政副職開始精簡,才能給下級各部門作出表率,也才能促使下級各部門拿出實際行動,動起真格。
從省市副職開始精簡,進而促使下級部門精簡副職和冗員,也是減輕群眾負擔,特別是基層群眾和農民的負擔,從而提高他們生活水平的務實之舉。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歷史上官民的比例在西漢時是1:7945,在唐高宗時是1:3927,在清康熙時是1:311,在建國之初大約是1:600,目前則達到1:28左右。隨著供養每名官員或其他公職人員數字的逐漸增多,百姓負擔必然加大。因此,如果此次官員“減副”能夠從“頭”開始,并帶個好頭,無疑會使我國的“精官減政”工作再上新臺階,使廣大群眾受益匪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官員“減副”也是在為百姓“減負”。
在當前全黨把提高執政能力看作重中之重的情況下,減少副職人數的確是提高執政能力一個有效之舉。目前,各級機構重疊,領導職數過多,已經成了提高政府執政效率的“瓶頸”。一些地方事務因為多頭管理、“婆婆過多”,遇到利益相互爭奪,遇到麻煩則設法推諉,以致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不僅談不上效率,還使百姓多有怨言。由于官本位思想嚴重,不少單位還出現了“官”和“員”倒掛,以致大家爭相當管,卻沒有人愿意做事的怪局面。有人對此做過比較,中國的有些單位內,領導與下屬人員的比例為1:0.84,而日本為1:3.6,美國為
1:1.7。如此,做官的多于辦事的,行政效率從何談起!
“減副”如果真能從“頭”開始,相信不僅能夠提高執政能力,破解機構精而不減的難題,而且還能切實為百姓“減負”,提高百姓與政府的親和力。(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