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是新時期抓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未成年人教育,必須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
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使未
成年人得到健康而全面的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需要一個包括家庭在內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因此,爭取家長對未成年人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做到幼兒園、學校、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對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幼兒園、學校和家庭是未成年人活動、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雖然幼兒園、學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專業部門,對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畢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只有二者結合,協調一致,才能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因此,要使未成年人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重視抓好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怎樣?父母品行如何?對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要成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擔任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任。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給予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作為家長,要重視在說理教育的同時,還要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成為道德上的表率,這樣,就能保持對孩子在道德上的正方向的影響力。
幼兒園、學校是未成年人德育的重要陣地,對未成年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書必須著眼于育人。作為教師,在抓好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同時,應著力抓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入情入理、生動活潑的德育教育,不斷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他們日后成為有用的人才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作為教師,除了在幼兒園、學校抓好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之外,還必須重視與家長建立廣泛的聯系,以便通過家長,及時了解到孩子的思想、言行和發展狀況等,以爭取家長的配合,達到共同教育好未成年人的目的。
要爭取家長對幼兒園、學校對未成年人教育的支持,教師必須尊重家長,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這既是為了得到家長的配合,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尊重家長,一是有利于信息溝通,以便教師真正全面地了解每一個未成年人,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教育。二是有利于優化教育環境。一個人的成長受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種因素的影響。家庭、幼兒園、學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環境。也是對未成年人可塑性最好的環境。因此,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有利于共同優化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環境。三是有利于互助互補。一般來說,教師和家長在經歷、經驗、思想水平、知識能力上存在著差異,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有助于優勢互補,教師可以從家長身上得到大量的社會信息,也可從家長的愿望中激起從事教育事業的崇高責任感。家長也可從教師身上吸取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理解、尊重每一位家長。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要本著互相尊重、平等的原則,以誠相待,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真心愛護每一個未成年人,尊重每一位家長,用愛心與誠心建立起與家長的友誼,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熱愛、關注每一位未成年人。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的希望。但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關愛有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非常普遍,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想讓自己的寶貝成為教師關注的對象。教師要站在家長的角度上,采取換位思考,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在工作中,要以一顆愛心去熱愛、關注每一位孩子,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以真誠的態度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換意見,以增強對未成年人教育的針對性。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