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來,青島大學“進出兩旺”的現象一直頗引人關注。 進是指招生。從1999年始,青大錄取分數線持續攀高,招生工作連續5年沒有“小年”。今年青大更是在招生的24個省份中有12個省份被定為重點批次。尤其是在山東省內高校本科一批普遍投檔未滿的情況下,青島大學成為
少數“爆滿”的學校。 出是指就業。自1999年至今,根據山東省人事廳公布的數字,該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已連續5年超過90%,并且是省內高校唯一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的學校。另外,近年來該校的學生考研率不斷上升,今年通過復試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占畢業生總數的21.5%,其中有40余人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北大、清華等一流名牌高校錄取。
青大的“進出兩旺”來得如此迅猛,讓人頗為振奮。要知道青大當年還只是一所默默無聞,不被人重視的學校,甚至在就業市場上流傳的“三不要”當中,還有“青大的不要”這一條。但如今,數字告訴我們這些已經改變,為什么?
“質量,歸根到底是質量。”這是青島大學黨委書記徐建培給出的答案。
經過合校與擴招,青大的規模擴大了。但青大的領導班子認識到,“大”并不等于“強”,必須要“苦練內功,狠抓質量”,把教育質量提上去,輸出好的“產品”。
擴招之后,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如何保證教學質量成為青大領導班子最為關心的問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改革開始推出,一項接一項的措施不斷加強著學校教學的質量。從2000年開始,青島大學便在國內較早推出了由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部分組成的“二部制”教學改革試點,并不斷擴大。“二部制”教學改變了以往過分專業化的教學模式,建立了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新模式。至少兩年后,國內的許多著名大學才開始進行類似的試點教學。
2002年,青島大學出臺了深思熟慮過后的《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行動計劃》,啟動了教學創新工程。這個計劃為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廣闊空間,其中包括了靈活的彈性學制———只要學生完成規定的學分,可提前畢業或延長修業年限;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輔修其他專業或攻讀第二學位;允許以優秀科研論文、卓有成效的創新活動、課外科技成果等取得學分;對三年級以上本科生逐步實行導師制;倡導研究式教學,給本科生提供參加科研工作的機會和經費;實行本科生課程與研究生課程打通,允許高年級本科生選修碩士研究生課程并承認其學分;對學有專長的學生和拔尖學生,通過本碩連讀方式予以重點培養;對特別優秀的學生優先選送到國內外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聯合培養。
到了2004年,青島大學的教育教學更加瞄準“國際標準”,為發揮綜合性大學的教學資源優勢,該校所有本科專業課程都向其他專業、其他學院開放。從這一年開始,青大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金融學和法學六個專業開設第二專業教育。允許學生在修讀本專業的同時兼修另一專業,學生修滿規定的學分,學校頒發雙專業畢業證書。
狠抓教育質量帶來了收獲:該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一次通過率一直保持著比全國重點高校高出15%左右的水平,今年更是以75%的通過率超出全國重點院校29.1個百分點,在全省高校中繼續位居前列。在首屆全國大學英語寫作大賽中,山東賽區有4名選手獲得特等獎,青大學生占得2席,并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總決賽。2003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該校學生獲得全國一等獎、二等獎及山東省一等獎各1項。兩支代表隊均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二等獎。
用徐建培的話說,商家靠產品贏得聲譽,高校靠畢業生贏得信任。近年來,青島大學還實施了《教學研究管理辦法》,學校每年拿出近百萬元資助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增添了助推劑。正因為有了教學質量的保證,青大才得以不斷向社會輸送優秀畢業生;反過來,優秀的畢業生為學校帶來了聲譽,促進了學校招生質量不斷提升。青大的“進出兩旺”,就是這樣誕生的。本報記者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