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在即,面對2004年最后一個出游高潮,如果旅行社不想遭遇“五一”黃金周一樣的挫折,必須有勇氣突破傳統經營模式,了解游客所需所想,向市場靠攏。這是我市部分旅游專家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闡明的觀點。 專家分析說,隨著大眾傳媒對時尚旅行文化的著力推介
,個人經濟狀況的改善,簽證的放開,以及酒店、交通的便利和旅游資訊的豐富,特別是游客旅游經驗的日益豐富及旅游品位的日趨個性化,傳統的組團游事實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旅游者的出游要求,而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自助游因可以“自己做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成為市民們假期放飛心情的首選,深得市民青睞和推崇。特別是自駕車游越來越多,這導致旅行社組團業務日漸式微。同時,對比國內自助游的盛行,雖然在出境游市場上,無論是已經開放的歐洲游、還是即將到來的日本游,組團游依然唱主角,但這只是受條件限制,游客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旅行社只有跟上這些變化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 據預測,今年“十一”黃金周,海南、昆明、麗江、桂林、北京、上海等地已成為市民國內自助游熱點。而出境游市場上,除香港自由行外,根據簽證難易、目的地的吸引程度、消費水平、住行條件以及安全性等要素,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馬爾代夫等有望成為“十一”黃金周海外自助游熱點。 專家指出,要重新喚起市民選擇黃金周之際出游的熱情,并非易事。經過多個黃金周的“磨煉”,市民的消費心態更加成熟。一到黃金周,機票、酒店價格都飛漲,而服務卻打折扣,不劃算,平時出游更有著落。同時,有些游客所在單位有帶薪假期、獎勵旅游的也不少,因而黃金周不再是選擇的唯一。有關調查顯示,國內游中有近半數的消費者表示,“景點是否人山人海”是他們最為關注的,而有近4成的消費者則把“旅游舒適度”作為他們的決定因素。對于選擇黃金周出游,一個突出特點是,即使參團,報名時間也往后推。 為此,是否能在黃金周之際獲得“黃金般”收益,旅行社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必須注意對旅行社現有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將旅游產品做“精”,以重新凝聚起對游客的吸引,為黃金周后的市場奠定良好基礎,并真正在服務上提高標準,最終使游客對旅行社不離不棄。而面對黃金周向我們展示出的日趨廣闊的自助游市場,旅行社經營者要放下架子,主動向市場推出更加完善、可行的自助游產品,在贏得消費者的同時,贏得市場。本報記者林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