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首頁 | 社區 | 聊天 | 郵箱 | 建站 | 房產 | 影視 | 求職 | 游戲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廣告
首頁 > 青島新聞網 > 媒體關注 > 正文  
滾動新聞
光明日報:"仁愛"思想之于當代教育
青島新聞網  2004-09-01 08:41:00 光明日報

頁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關閉

 

  “仁”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其最初涵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系,隨著歷史的進步,“仁”所涵蓋的道德意義逐漸豐富起來。今天,發掘仁愛道德的歷史價值,對于培養新一代的優秀道德,弘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仁愛與博愛。傳統的“仁”主要表現為愛,如“仁,愛也”;強調仁、愛相
通。仁還有博愛的意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層次:愛人敬人:“仁之實,事親是也。”仁就是愛親人,這種愛,是敬愛、孝愛。“仁者必敬人”是先秦儒家荀子對仁的基本看法。教育中應施之于敬的內容,如敬長、敬師、敬賢等等。所謂敬,是要學會尊重,說話客氣,禮貌待人。“惻隱之心,仁也。”這里的“仁”是同情心,同情心就是愛心。“不知仁義之無異于道德,此為不知道德也。”(王安石)講道德就是講仁義,合乎仁義就是善,違反仁義就是惡。如何講道德,施愛心?北宋哲學家張載說得好:應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所說的是泛愛,近于博愛,其道德取向是不私己。即不僅愛人,還要愛物。

  將傳統仁愛升格為博愛者是近代革命先驅孫中山。他說:“能博愛即可謂之仁。”博愛與仁愛、兼愛相通,凡有道德之人定有人道主義的博愛胸懷。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也提倡培養愛自由、好平等、尚博愛之人;在教育中注意發展學生個性、涵養和同情心。在講求競爭和效率的社會里,教育事業更應當始終貫穿博愛教育的紅線,博愛是情感,是責任,是利人的高尚情操,要教育孩子從小就培養和積累起愛心及同情心,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處世準則,培養新一代民胞物興的博愛生活態度。

  2、由愛親而愛國。關于“仁親”,《晉語·國語》做了解釋:“為仁與為國不同,為仁者愛親之謂仁。”仁包括愛親(孝敬父母)與愛國(忠于宗國)的雙重含義。隨著歷史的進步,人們給仁愛賦予新的意義。孫中山先生認為仁愛是“中國的好道德”,可升格至愛國之心,“愛國之心重,其中必強,反是必弱。”愛國的前提是集體主義,是精誠團結,毛澤東同志說:“仁像現在說的親愛團結”。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整體主義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維護國家整體;孝敬父母、悌愛兄弟是維護家庭整體;我國古代留傳下來的至理名言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也都體現著這種整體主義精神。整體主義的具體內容因時代和條件不同而各異,但就群體生活中個人需要顧及他人利益及大眾利益這一點而言卻是共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以仁為主體的“團結”精神維系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持久不衰。

  在合理的教育體制中,受教育者健全個性的培養是與同情、尊重他人之品性的養成結合在一起的。現代社會的基本標志即在于對人的普遍了解、尊重及愛心。現代杰出的教育家梅貽琦曾說,“教育的出發點是愛”——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國家。這是一種由低到高,由具體到抽象的運動軌跡。這樣一種合情合理的愛,方能顯示出其豐厚的人文底蘊和人道主義色彩。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崇尚絕對自由,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的時候,潛意識中不可避免地要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青少年在繼承傳統文化整體精神時,應加強以仁愛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以愛親為出發點,然后上升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上來。

  3、“洵美且仁”。仁是善,是美。仁愛教育就是美感教育(美育)。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是引導人從現象世界過渡到實體世界的津梁,美育的作用在于“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美育可以陶養情感,使人日趨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脫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惡習,從而美化人生,使人達于最高精神境界。這種教育方針正符合中國“洵美且仁”的道德原則。

  受教育者高尚人格的養成,是建立在切實感受美好的能力之上。所以“洵美且仁”包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內容,仁愛的對象不僅是人類之身,還包括美麗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如此,仁愛教育就與環境生態保護結合起來了。

  朱熹說:“仁者,愛之理。”仁是本質,愛是表現,仁是體,愛是用,“仁者愛之理,理是根,愛是苗。仁之愛,如糖之甜,醋之酸,愛是那滋味。”(《朱子語類》)仁愛是實實在在、能夠感覺到的東西。仁愛不僅是道德理論,更是道德實踐。中國歷史上的仁愛實踐事例舉不勝舉,如庚亮不賣兇馬、范仲淹濟困助學、葛云飛帶孝赴國難、關天培虎門留英名等等。如此豐富的仁愛事例可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和示范,融入當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之中,在繼承民族傳統道德的同時,在自省修己與薦事助人兩方面加強仁愛實踐。

  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都認為,對于孩子的發展來說,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發展和道德完善的意義遠遠勝過智力的開發。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能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那么培養的人即使再聰明,再能干,智力再發達,也只能成為社會的破壞者和社會發展的障礙。

  我國是禮儀之邦,“仁愛”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根本,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重視和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由提出著眼個體的“學會生存”而發展為“學會關心”,并把它作為21世紀教育的口號,其主旨在于加強仁愛教育,希望人們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來,去“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和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生態利益”,“關心其他物種”,“關心地球的生活條件”等等。

  傳統“仁愛”是倫理道德的總綱,包含著禮讓、保民、愛人、尊親、團結、互助、謙虛、同情、正義等多種要素。仁愛傳統的內涵是在民族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條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習慣和文化積淀,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它既散見于經典文獻、制度規章等程式化的客體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主體形式之內,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與揚棄,這種文華積淀已深深地融進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制約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是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志杰)

頁面功能   】【 小字】【 】【打印】【關閉

報業集團服務熱線為您提供飛機訂票、送票上門,電話:2871111】
  發表評論
 
內容
 熱點資訊
·海爾雙變多聯中央空調震動日本制冷界
·激光幫你摘掉眼鏡 治近視 到市立
·企業培訓師訓練營9.4開營•熱招中
·北京交大MBA學歷學位青島班熱招中
·歡迎參觀2004青島首屆旅游網上博覽會
·19中國際部"加拿大大學預科班”招生
·百年活力激情涌動 青島嶗山礦泉水
·市軟件人才培養基地就業班開課
·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青島校區熱招中
 

 相關鏈接:


 站 內 檢 索

新聞網簡介 會員注冊 廣告服務 幫助信息 版權聲明 魯ICP證 000149

青島新聞網讀者留言板 值班電話:86-532-2933059,8673059 傳真:(0532)2967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桦南县| 三河市| 莫力| 仁布县| 郑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岳池县| 巢湖市| 越西县| 珲春市| 洛隆县| 正镶白旗| 禹州市| 工布江达县| 稷山县| 汶上县| 南丹县| 华池县| 平顺县| 淮安市| 微山县| 临颍县| 常山县| 耒阳市| 沙坪坝区| 疏勒县| 循化| 东丰县| 松溪县| 衡山县| 丰县| 怀远县| 苏州市| 邢台市| 武强县| 万荣县| 皋兰县| 香格里拉县| 衢州市|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