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為,教育是一個需要愛心與血性的事業,今天尤其需要血性。
當教師僅僅為分數、為職稱、為飯碗而戰時,教師的職業還神圣嗎?
先說分數。在中考、高考的壓迫下,對教師教學成績的量化考核,已經精確到分數中的小數點后幾位。一張表打出來,校長在大會上公布“帳單”,老師下學期的飯碗、評
先、晉級、入黨、提干統統與之“掛鉤”。“分數使得鬼推磨”,有的老師幫助學生考試“作弊”,失了師德,丟了人格。對班主任的管理,也用分數來考核。學生遲到一次,扣班主任的津貼。你說,這把班主任與學生變成了什么關系?難怪有的老師成“魔鬼”,難怪有的學生出走、自殺。這樣的“負分”誰負責?
再說職稱。說到職稱,幾乎每個教師心中都有一些苦澀。辛辛苦苦工作,但“職稱”就是提不上去。再看看領導,不用上課,但職稱幾乎都是“高級”。不上課的比上課的獎金高,待遇好,還有不多也不少、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收入”,這能讓老師心理平衡嗎?有些領導長期脫離課堂,高高在上,不知道今天的學生到底是怎樣的,還自以為是,夸夸其談。他們配享有“高級”職稱嗎?
最要緊的是飯碗。校長不是教師選舉的,教師的飯碗是校長給的。為了保住飯碗,教師由對學生負責變成對學生的分數負責,由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變成對學生的升學負責,由對事業的負責變成了對校長的“政績”負責。每年六月,媒體便開始宣傳,多少大學生爭當教師擠爆門檻,說教師地位提高了,吃香了。實際上,現在究竟有多少人愿意當老師?火爆的背后,迫于就業壓力而無奈當老師的因素到底占了多少?有人研究過嗎?!
現在,有不少教師有一種失落感。“身不由已隨大流,夜半夢回心不安”。書不是這樣教的,人也不能這樣育。當一種教育只是以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為自己服務的目標,這樣的教育還會有什么前途?教育目標的偏離,也使現在學生和老師的關系,不如以前親密了,甚至顯出一些對立。因此,許多老教師懷念過去,逢年過節,學生盈門,一張簡陋的賀卡,把老師感動得熱淚盈眶。
多少次我被這樣一段文字震撼:“你們都是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如果最優秀的分子喪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類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里去尋找道德善良呢?”(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因此有人斷言:最絕望的腐敗并不是官僚,而是知識分子。官僚的腐敗只能誤一個黨派,一個朝代,而知識分子的腐敗卻誤國誤民,流弊深遠。因為,知識分子的墮落敗壞的是整個文化,是思想,是道德,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操守。知識分子的墮落才是一個社會和一個民族徹底的和最后的墮落。
我想到我們這支教師隊伍。我敢說,這支隊伍是比較“清白”、比較“過硬”的。我見到許許多多的老師,平時任勞任怨,雖然有時也難免也怨氣,但只要一站到講臺上,面對學生,依然激情澎湃。多好的教師啊!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民族復興的希望”。
吃粉筆灰,喝紅墨水,坐冷板凳,做大學問,初衷不改,壯志未酬。只有當教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把培養健康、全面、正常的“人”作為教育的目標時,教師們才能真正高興,高尚得起來。
(傅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