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切實抓好財政收入”,陜西一鎮政府竟出臺紅頭文件,要求基層干部罰款、收費,每位干部創收指標為4000元。雖然這起“創收”鬧劇很快草草收場,但基層政府明知與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相悖,還硬著頭皮發文件搞“創收”,其深層原因引人深思。
今年7月22日,陜西省山陽縣小河口鎮政府出臺一份紅頭文件,
在全鎮干部中間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份政府文件要求他們執行一項特殊的“任務”:到各村組搞罰款創收。
短命的“紅頭文件”
8月10日,記者來到位于秦嶺貧困山區深處的小河口鎮,拿到了這份引人關注的政府紅頭文件。這份文件題為《關于切實抓好財政收入的通知》[小政發(2004)56號]。題頭深紅的“山陽縣小河口鎮人民政府文件”字樣十分醒目。
通知開頭說明了這次創收的背景,“我鎮財政形勢十分嚴峻,已經嚴重地影響著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社會事業發展及機關工作正常運轉,為克服困難,消化矛盾,經鎮政府研究,本著應收盡收和量化考核的原則,切實抓好財政收入工作”,提出全鎮計劃完成15.2萬元的財政創收任務,按其劃分的4支工作隊將任務分攤,如計劃生育工作隊的任務是4萬元。
文件還列舉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收清收項目,除了計劃生育社會撫養費、“三查”違約金、退耕還林禁種處罰、濫砍亂伐罰款等,還有一些“土生土長”的罰款項目,如“非法同居”、“打架斗毆”、“農用車違章拉人”等。
為使工作得到有效貫徹,文件要求這次創收“采取政府組織協調、部門協作,集中時間、集中人員的辦法,做到村村過,組組清”。創收任務還與干部工資掛鉤,“月進度達到任務總額的20%,由工作隊隊長簽字后方可發放工資”,并且要求“把財政創收工作列為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完不成任務的年終不得評為合格(稱職)干部,不得享受年終一次性獎金!
由于個別干部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引起了商洛市和山陽縣領導的重視,小河口鎮的這一創收“奇招”還未實施就胎死腹中。8月10日,山陽縣委、縣政府責令小河口鎮黨委、政府立即糾正錯誤,當天這份離奇的紅頭文件被發文廢止。8月13日,山陽縣委、縣政府對此在全縣通報批評。
記者隨意走進鎮政府一間辦公室。聽說記者前來采訪此事,一些干部圍了上來苦笑著訴說他們的痛苦“創收”經歷:這種創收已存在幾年了,只不過都是光干不說,領導都是心照不宣。今年出了紅頭文件,形成文字性東西就顯得特別滑稽。
今年全鎮除7名辦公室和后勤人員外,38名干部都有任務,每人任務標準是4000元。四個工作隊分別由一名鎮黨委副書記、兩名副鎮長、武裝部長等擔任隊長,連根本沒有任何執法權的扶貧辦、文化站、經管站、畜牧站等部門都得抽出干部參加創收工作隊。
背上“創收”任務,干部們十分無奈!斑@種通過罰款增加的財政收入叫非稅收入,每個干部都有任務,如果定下的任務完成不了,工資就要被扣發!币恍└刹恳驗橥瓴怀扇蝿,春節過年的錢都沒有。少數干部為了能領上工資,被迫向銀行或私人借貸,小河口鎮為此借貸最多的一位干部借了五六千元,直到不久前退休了也沒將這筆債還清。
記者在該鎮下轄的幾個行政村了解到,這份文件雖然出臺,但在基層還沒來得及實施。當談及這份文件中的罰款項目,如非法同居、打架斗毆等,許多村民都哈哈大笑。
鬧劇導演者自陳苦衷
在鎮政府院內,記者發現了幾處關于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減輕農民負擔的標語、黑板報。在鎮政府會議室里,墻上張貼著鎮領導干部學習中央一號文件的心得體會。就是在這個會議室里,7月18日黨委會討論通過了這個變相增加農民負擔的紅頭文件。
作為“紅頭文件抓創收”事件的總導演,小河口鎮黨委書記高聲銀向記者說明了文件出臺的經過。
7月18日,鎮黨委開會研究財政創收節支問題。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決定由政府下發文件督促此事,最終在7月22日印制了這份紅頭文件。但因為黨委會討論時就有爭議,認為部分基層干部沒有執法權,違背行政許可法,許多話形成文字后感覺不符合法規規范,因此這份文件雖然印制了20份,最終只在鎮領導范圍內發出了5份。
高聲銀解釋說,他今年6月從鄰鎮調來后,發現這里財政歷史欠賬太多,工作沒法正常運轉。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當時想的只是應收盡收,強化管理。出臺這個紅頭文件,沒有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
但商洛市委書記李仲為表示,出臺紅頭文件罰款收費創收違背了中央精神,變相增加了農民負擔,是極其錯誤的,對實際工作和干群關系都將產生不利影響。雖然此事暴露了鄉鎮財政的實際困難,但作為一級政府,不能將自身的困難轉嫁到農民身上。
一個“錢”字難住一級政權
記者采訪中的一個深刻感受是,與離奇的紅頭文件相比,鄉鎮財政的尷尬窘迫同樣令人震驚。
地處秦嶺山區的商洛市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區,山陽全縣財政收入才3000萬元左右。8月10日中午記者趕到小河口鎮準備吃飯時發現,這里街道門面房都很稀少,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面店。
小河口鎮的四套領導班子辦公都設在政府院內,派出所、武裝部等也都集中在這里。辦公環境較差,很多辦公室連電扇都沒有。在黨委書記高聲銀辦公室,擺了張簡單油漆的辦公桌,墻角放著一張舊沙發,記者剛準備坐下,沒想到沙發右邊整個坐墊全是空的。
小河口鎮人口13812人,年人均收入不到1200元,F在鎮里共欠債61.2萬元。鎮上沒有企業,除了農業稅沒有其他收入。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也從每人每年30多元下降到了17元左右,減幅達48%。
由于縣財政也很困難,靠財政的費用,連最基本的辦公都運轉不了。鎮計生辦干部張和平說,鎮上45名在崗的干部,每人每年的辦公經費為200元,一共還不到1萬元,F在鎮上其他的電話都停了,哪個部門有事只能借用計生辦的一部電話。作為一級政府,鎮里干部辦公用的筆紙墨水等都要在周圍小商店賒欠,最多時欠周圍小店的費用高達1.5萬元。
為勉強維持基層政府運轉,像小河口鎮這樣向農民伸手亂罰亂收的情況,在其他一些鄉鎮也存在。雖然知道現在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精神是要“多予、少取、放活”,可沒錢,怎么“予”?欠債,也只能想法從農民身上“取”。一個“錢”字,讓鄉鎮一級政權苦苦作難,讓“鄉官”都成了“稅官”,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更談不上。
繼農村稅費改革后,五年內又要免除農業稅,但現在各鄉鎮特別是落后地區鄉鎮普遍是“精精光光還負債運轉”;鶎痈刹空J為,上面總強調要精簡人員,可各部門各類型的專項、對口任務依舊繁重。稅費改革、人員精簡和政府職能改革三者必須統籌考慮,才能避免類似“紅頭文件抓創收”的鬧劇重演。(記者
儲國強 丁 靜 都紅剛)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