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載,伴隨防沙治沙、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穩步推進,中國農民的收入隨綠色的擴張而增長,既綠了山,又富了民,實現了國家得綠,農民得利的雙重目標。
以前一談生態建設,仿佛就意味著只有國家投入,只有生態效益,沒有經濟效益,實踐證明,只有把林業建設與農民切身利
益緊密結合起來,林業發展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目前,各地加大了林業在農民增收中的貢獻率,在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同時,加大了速生豐產林、竹林、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設力度,林業產業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每年可帶動四千五百多萬農民就業。據國家林業局調查,經濟林帶給產區農民的增收效益,約占林業產業的一半左右。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當之無愧地被譽為“民心工程”。
讓國家得綠,農民得利,就要找到林業建設與農民利益的最佳結合點。當前的林業建設之所以生機勃勃,就在于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深受農民歡迎的政策措施。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通過推行“誰綠化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的政策,鼓勵外商和非公有制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控股等形式參與防沙治沙,目前已有千畝以上的造林大戶七百多戶。如今農牧民人均僅從林產業、沙產業中得到的年收入就有三百五十元。為了讓農民在林業建設中獲得更多的實惠,國家林業局近日進一步提出為促進農民增收辦十件實事。
只能綠山,不能富民,林業發展就會失去根基。只有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在利益驅動上做文章,才能使林業由“輸血發展”轉變為“造血發展”,這是加快林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事實證明,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既要立足于耕地,也要立足于林地,立足于整個國土資源。在北方,受沙患影響的廣大地區正在通過大力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實現治沙與致富結合、生態與經濟兼顧的理想目標。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例,有一千六百多萬人在工程建設中直接受益,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工程啟動前增加了一千一百元。張家口市有一百萬人依靠葡萄、錯季蔬菜等種植業脫貧致富。承德市有一百六十四個村靠林果、食用菌種植實現了小康,農村人口平均林果收入超過六百元。
國家得綠,功在千秋,體現了科學發展觀;農民得利,利在當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既綠山,又富民,已經成為中華大地上的生動實踐,更應是我們矢志不移追求的目標。
(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