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用公司前總裁杰克.韋爾奇是企業家嗎?其實,韋爾奇只是個高級打工仔。他并沒有把通用公司占為己有,制度上也不可能。”經濟學家郎咸平8月28日在北京向中國的企業經營者這么提問。
這個名為“資產流失和國有經濟發展”的研討會,被視為國內經濟學家對郎咸平觀點的一次“集體回應”。最近郎咸平關
于國企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引起學界和企業界的爭論。郎咸平點名批評了格林柯爾、海爾、TCL等知名公司。
28日郎咸平延續了他對國有企業產權改制過程中出現的MBO(管理層收購)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批評。他認為,目前的國企“私有化”改制,是“在法律缺位下的合法改制”,缺乏公正性;同時做為國有資產真正所有者的普通老百姓并沒有參與權,缺乏透明性。
郎咸平表示,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目前已陷入“國有經濟全面退出經濟舞臺”的誤區。他認為,在中國未來經濟格局中,“大型企業仍然應該是國有企業”,而大量的中小型企業才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方向。
他說,在決定國家未來綜合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領域,政府的角色必須是主導性的!巴耆擅駹I企業自己去做大,只能在利潤驅動下,將目光投向例如房地產這樣快速獲得利潤的領域,最后導致產業泡沫!彼J為,這些領域并不是讓一個國家真正富強起來關鍵領域。
他強調,自己的研究都有數據支撐。他指出,一些經濟學家主導的改革目標,把解決中國國企的所有問題都歸結于“產權改革”的想法是“錯誤的”。一些正在學習現代公司管理機制的國有企業,“還沒給它們學習機會就宣布死亡了!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左大培贊成郎咸平的提法。他說,國企改制有個“怪現象”:“搞得不好是應該的,搞得好就是自己的”。這種把國有企業變相搞成“老板的企業”的方法,最后的結果就是培養“權貴資本”。
左大培也認為,電子、芯片、“大飛機”等那些決定一國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單單依靠民營企業自己很難做大做強,這些領域應該由國有企業承擔主要任務。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楊帆提出,如果國有企業真的全部“私有化”了,恐怕就造不出火箭了,只能造玩具火箭向外國出口賺取點加工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經濟研究所張文魁認為,他也不贊成把“產權改革”等同于MBO,不過在現實操作中,國有企業經營者這個“保姆”,因為對他所經營的國有資產太了解和熟悉了,變成了“管家”,所以在改制過程中也要考慮他們的感受,給一定的激勵措施在情理當中,“可以消除內部人抵觸,降低改制成本。”
他認為,國企產權改革不能因為有“陰暗面”就“叫!,而是通過加強法制和監督防止腐敗。 (記者 王磊)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