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一個親戚家,他家的女兒今年小學畢業了,因此我便祝賀她成為一名中學生了,不料她竟面無表情地點點頭走開了。親戚嘆了口氣,告訴我說,他們兩口子一個下崗,一個單位效益不好,前幾個月剛剛辦理了特困證。女兒就要上中學了,他們讓孩子開學拿著特困證去辦理一些學費減免手續,可女兒為這
事
一連幾天都悶悶不樂。
我不愿意也不應該去責備親戚家的女兒不懂事。一連幾天我都在思索,作為特困群體的成人都承受了很大的社會壓力,更不用說這些未成年的孩子了,社會尤其是學校怎樣看待和對待特困家庭的孩子,將直接影響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曾經問過一些學生對特困生的看法,竟然有孩子流露出輕視的態度。現在的學生中有一種很不好的攀比現象,揣著手機、車接車送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往往有著很強的優越感。與之相對應的特困生則大都有著自卑感,他們沒有家教,更不會琴棋書畫,他們的學習機會原本就少一些,再加上心理問題的困擾,學習成績常常不盡如人意。久而久之特困生身上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有些問題會給這些孩子帶來終身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
政府和社會在給予特困群體生活上幫助的同時,也應該給予特困生精神上的幫助。尤其是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更應該關心他們。首先能否不要把孩子的特困生身份公開,不要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另外,老師應該給特困生更多的關注,了解和掌握這些孩子的心理特點,努力改變他們閉塞、敏感、自卑的心理,讓特困生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讓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艾平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