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國計民生經常被許多人用來作為政府壟斷經營的借口。石油、電力、煤炭關系國計民生,所以需要政府壟斷經營;供水、供熱、供氣關系國計民生,所以需要政府壟斷經營;鐵路、郵政、電信關系國計民生,所以需要政府壟斷經營;金融關系國計民生,所以需要政府壟斷經營等等。即使不是完全壟斷經營,至少也要保證政府對
這些行業的控制力或控股經營。總之,某個行業只要一關系國計民生,政府壟斷經營就粉墨登場,寧愿相信政府,也不愿相信市場,似乎市場就不能保證國計民生。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只要是政府對某個行業采取壟斷經營,結果往往是既不利于國計,也不利于民生。壟斷行業總是以效率低下、供應短缺、服務較差、腐敗叢生、分配不公等面貌出現。目前“油電煤運”的緊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政府壟斷經營造成的;城市公用行業中的低下效率和較差服務質量,也是由政府壟斷經營造成的;郵政在競爭性業務領域市場占有率的節節下降,也是因政府壟斷經營造成的;國有金融機構競爭力的缺乏,同樣是由政府壟斷經營造成的。
事實上,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遠不止上述這些,餐飲、紡織服裝、家電等同樣是真正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所幸的是,這些行業沒有被套上關系國計民生的標簽,能夠成為競爭性行業,能夠被各類企業自由經營,因而能夠不斷提高效率,提高服務質量,提供充足的品種齊全的商品,并迅速打入國際市場,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品牌,結果是既有利于國計,也有利于民生。由此不難看出,恰恰是市場競爭而非政府壟斷經營能保證國計民生。
這里要分析的是,關系國計民生并非政府壟斷經營的理由。政府壟斷經營的范圍在經濟學上是有嚴格界定的。只有具有自然壟斷特性、具有顯著外部性的公共品行業或領域,才可考慮(并非一定要)由政府壟斷經營或控股經營。
自然壟斷主要出現在具有網絡性質的行業(如電力、廣播電視、鐵路等),由政府壟斷的一個或很少幾個企業經營更容易獲得規模經濟,若由多個企業經營則容易破壞網絡的整體效率。但即使是這樣的行業,也要具體分析,如電力行業中的電網部分宜壟斷經營,而發電部分則完全可以采取競爭經營。同樣,鐵路也可以網運分離,其中鐵路網可以統一運營,而運輸則完全可以放開。
所謂外部性是由于產權界定困難或沒有必要而導致邊際私人凈收益與邊際社會凈收益不一致的現象,如國防軍工生產的邊際社會凈收益高于邊際私人凈收益,具有正的外部性,排放污染和吸煙的邊際社會凈收益低于邊際私人凈收益,具有負的外部性。在具有顯著外部性的情況下,私人或市場不愿干,政府壟斷經營就可以登場了。但即便如此,我們也應盡可能地界定產權,盡可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縮小外部性出現的機會和范圍。
公共品是具有非排他性、擁擠性和不可分性的產品,與私人品相對應。公共品常常具有外部經濟性(或正的外部性),常常會導致私人“搭便車”,因而單靠市場調節會出現供給不足。因此,公共品行業由政府壟斷經營具有必要性。
但是,即使是具有上述特征的行業,政府壟斷經營要想比市場競爭更好,也是有條件的,即政府必須是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如果政府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可能出現比“市場失靈”更嚴重、更頻繁的“政府失靈”。這一點常常被很多人忽視,只要一談到市場有缺陷,就指望政府,結果出現事與愿違的情況。
政府壟斷經營為什么會不利于國計民生?其原因是政府及其代理人是壟斷者,具有壟斷特權,擁有強制執行的國家機器,沒有競爭壓力,缺乏提高效率和改進服務的積極性。同時,政府與民眾之間存在權利不對稱和信息不對稱,二者之間的“交易”(民眾納稅與政府服務之間也是一種交易關系)常常難以公正進行。
市場競爭為什么有利于國計民生?其原因是市場中的經濟主體是公平交易的競爭者,誰也不能憑借行政壟斷特權獲得收益,要想獲得自身的收益,唯一的辦法是為社會或他人生產有用產品或提供有效服務,因此他們具有為自己創造收益和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巨大激勵和競爭壓力。
因此,在保障國計民生上,相信市場常常比相信政府更可靠,尤其當政府不是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時,更是如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 李佐軍)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