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訊 濟南市城管行政執法局自去年8月6日成立以來,在城市管理上下的工夫不可謂不大:先是打響第一戰役“治理八亂”,后來緊接著就是查露天燒烤、野廣告、工地揚塵和室外橫幅等等。但整整一年下來,收到的成效似乎并不如期望中的那么明顯。集11個部門14項全部和部分行政處罰權于一身的執法局,能否在根本上有效
地解決省城城市管理上的諸多難題?一年的執法經歷,留給人們諸多思考。
執法真空誰來解決?
濟南市行政執法局的成立,解決了多年來“七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破草帽”的重復執法、交叉執法的問題,但同時在和其他部門的協調上,又出現了“執法真空”——有管理權的無處罰權,無法有效管理;有執法權的不懂行業規矩,不能獨立執法,聯合執法的情形由此常常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執法和管理的進度和效果。去年冬天,濟南市供暖部門的工作人員就曾向記者大倒苦水——處罰權沒了,遇到偷暖的用戶再也不能進門檢查,管理職能大打折扣。據悉,在“權力交接”上,不少原來的職能部門存在怨言。
廣州市執法局是在全國較早地推行“綜合執法”的城市之一。副局長曹寒松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需要轉變兩個觀念。首先執法局集中的是處罰權而不是管理權,因此管理部門仍有義務盡管理責任,否則可視作政府不作為;其次執法局雖有處罰權,但所有罰款要全部上繳財政,因此不必因為失去處罰權而感覺被剝奪了一個“肥缺”。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部門之間的協調不是問題。
兩個婆婆該誰當家?
濟南馬路市場多,違章建筑多,這跟街道辦事處的縱容、支持不無關系。如果說街道辦事處是“小馬拉大車”——要辦的事多,人員編制卻少,為了生存“亂收費”迫不得已,那么,城管執法部門何以對此也是睜只眼閉只眼?甚至出現執法部門包庇街道辦事處亂收費的問題?
濟南市行政執法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馬路市場、違章建筑之所以在濟南成了頑疾,主要是因為在城市管理體制上存在“兩個婆婆同時當家”的問題:各區執法局的人事任免權和財政來源都由區政府掌控,因此它是對區政府負責的,和街道辦事處猶如一家兄弟;同時,各區執法局又享有市執法部門所賦予的處罰權,市局對其又存在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的作用。毫無疑問,當“警察”出現時,還是自家的兄弟親。
據了解,在上個世紀80年代,街道辦事處亂收費、亂蓋房的問題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但如今在不少發達城市,這個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解決了街道辦事處吃財政飯和市區兩級執法局垂直管理的問題。
據濟南市執法局有關人士介紹:“兩個婆婆同時當家的問題在全國也不多見。現在包括青島在內,不少城市的區街已解決了吃財政飯的問題,讓他們從創收的壓力下解放出來,專門致力于社區服務和城市管理。這樣,亂收費和亂建違章房問題自然就隨之消失了。”
板子是否打到痛處?
不可否認,濟南市行政執法局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為改變濟南“臟亂差”的現狀曾作過很多努力。比如在全市范圍內打響第一戰役“治理八亂”——亂貼亂畫、亂擺亂放、亂搭亂建、亂占道經營、亂倒垃圾;隨后開始的還有治理揚塵;籌建燒烤城,將露天燒烤遷出主城區外;禁止泉池游泳;啟動“呼死你”,治理野廣告等。但不少活動在啟動之初就不受老百姓的歡迎,也為此未能獲得應有的成效。為什么?或許板子沒有真正地打到問題的痛處。
在采訪過程中,在省直某機關工作的楊先生對此認為:“毫無疑問,這些問題都在執法局的執法權限以內,而且執法局是依法行政,但存在的問題就是這些問題是不是老百姓最為深惡痛絕的,所依據的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又是否完全合乎民意。現在很多城市都提出對露天燒烤要有序發展而不是禁止,畢竟它對城市空間的污染危害跟其它違規行為如非法排污、施工單位偷工減料等比起來要小得多。為什么執法局在人員尚且短缺的情況下,對一些可治可不治的事情花大力氣整治,而對于更關乎百姓利益的事情卻放手不管?”
更具有說服力的是,在一些執法活動中,不少執法隊員本身就不認同這種管理。采訪過程中,有執法隊員表示:“領導讓干就干。不過作為我個人來講,我不支持這些做法。濟南人本來夜生活就貧乏,吃個露天燒烤喝個扎啤,無可厚非,況且管也管不住。”
另外,有種觀點認為,一個城市是否“臟亂差”跟城市經濟發展的情況密切相關,經濟上去了,拉動就業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城市自然整潔了。而且一個城市的發展往往是以犧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來實現的。假如法律法規僅從保障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出發,而較少考慮到貧困人群的“柴米油鹽”,那么法規在執行過程中獲得群眾認同的難度就可能加大,執行自然也會遇到某些阻力。(李琥珀 楊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