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國際化步伐加快的形勢下,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劣已成為能否吸引投資、加快發展的關鍵因素。 日前,城陽區委書記李學海圍繞環境建設接受了記者采訪。
加快建設外經貿強區的城陽區,正領略著環境建設的巨大魅力。今年1-6月份,全區生產總值
完成113.8億元,同比增長21.7%;實際利用外資達到3.5億美元,同比增長40.8%;外貿出口完成11.36億美元,同比增長34.6%。 對于環境建設,李書記介紹說,城陽區委、區政府把環境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性舉措,全力抓好“硬、外、軟、內”四大環境建設,特別要打破時空概念,做到只要工作需要,就要全力以赴,狠抓落實,力求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硬環境建設高起來、以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為重點外環境建設美起來、以全方位立體化服務為重點軟環境建設實起來、以提升部門運轉效率和機關干部素質為重點內環境建設強起來。青島出口加工區的建設,短短9個多月就基本達到“七通一平”標準,為當年通過聯合驗收打下了基礎。同樣,當一世界500強項目在青島選址消息傳出,夏莊街道聞風而動,黨委書記林先好急事急辦,積極提供相關材料,辦理相關手續,直至凌晨3點。正是這種打破時空界限、著力干事創業的精神,推動著全區環境建設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李學海說,城陽區在環境建設中依靠科學決策,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利用城市新區的資源聚集優勢、生態優勢和海洋產業優勢,創造了一種以人為本、經濟與人口、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模式,并成為青島市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今年,城陽區委、區政府研究確定了《城陽區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總體思路》,力爭2004年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到2006年,完成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階段驗收;到2009年,建成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今年7月,城陽區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率專家組進行的現場考察驗收,向建設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城陽區堅持在優化環境中促開放、在擴大開放中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現已形成電器機械、化工橡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等七大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到今年底,全區三次產業比例將達到4:66:30,使民營經濟創造的產值、貢獻的稅收分別占全區總額的30.7%和30%;使電器機械、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集群創造的產值、上繳的稅收分別占全區總額的68.4%和61.6%;使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產值的31%。
李學海認為,信用環境是最重要的投資環境,是環境建設的第一要素。對此,城陽區從創建以“誠信”為核心的金融安全區入手建設“誠信城陽”。歷時三個多月,城陽區于2003年5月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組織的評審專家組的驗收,建成魯豫兩省首個一級金融安全區。同時,城陽區積極發揮金融安全品牌的磁場集聚效應、資金保障效應、市場運作效應和誠信帶動效應,營造起了政府講誠信、金融講誠信、企業講誠信、人人講誠信的社會環境,使“金融安全品牌”成為全面打造“誠信城陽”的有力象征,開創了以誠信立區的新局面。
發展之本在于為民,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城陽區怎樣通過環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同步獲益?
李學海分析介紹,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城陽區堅持以內外商、基層和群眾得到最大滿意為工作目標,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盡快解除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城陽區組織財政、勞動等相關部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利用三個月時間,通過制度創新,在全國率先走出了一條區、街道及村、個人三級聯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新路子,當年農村投保率達到75%,到今年,全區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將達90%以上。
從2004年起,城陽區穩步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采取“政策領導,部門監管,政府、集體和個人三方投入,專業保障公司運作的模式”,力爭參保率達到96%以上,建立完善農村健康保障機制,從而真正實現人民群眾“老來無憂、看病不愁”。
為幫助有脫貧能力和愿望的貧困家庭脫貧致富,城陽區決定自2004年起,實施千戶扶貧濟困工程,利用4年時間,確定1000戶左右有脫貧能力和愿望的貧困家庭為幫扶對象,每年由區財政列支80萬元,區、街道、村按照1:1:0.5的比例投入作為全區扶貧濟困工程專項資金,按平均每戶不低于5000元的標準進行幫扶,到2007年,使90%以上有脫貧能力的貧困家庭脫貧。同時,積極實施了“雙百工程”,計劃從2004年至2007年,每年對百戶以上的殘疾人貧困家庭實施“安居工程”,使全區600戶生活和住房困難的殘疾人家庭的住房達到堅固、寬敞、明亮;每年對百例以上的白內障患者實施“光明康復工程”,使全區800名左右的白內障患者通過手術得以復明,使人民群眾生活變得更加幸福安康。
李學海最后表示,城陽的工作還剛剛起步,相信只要堅持以人為本,創造最優環境,城陽一定會營造更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錢卓通訊員徐顯玉吳德明李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