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臨清一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校方對全校240名高三文科生進行“游說”,希望排名120名或180名以后的學生“整建制”轉入藝術班。在遭到學生與家長激烈反對后,只好作罷。
談及此事,該校的王校長無奈中有些氣憤:這些孩子,一心為
他們好,他們不領情,只好由他們去!
之所以發出這種感嘆,這位校長這樣解釋:近年來各高校藝術類大規模擴招,使得藝術類高考升學較文科簡單得多。臨清一中今年高考文科上線學生只有幾十人;而新學期中文科生共有240人,以此推斷,后100名的學生基本沒戲。而轉藝術以后,至少可以考上六七十人。
學生不愿轉類別,有的是因為自認為有希望考上文科,有的則是因為對藝術不感興趣,有的干脆是嫌上藝術將來學費太高……而讓記者更為關注的是這次轉類別風波中所隱含的這一事實:藝術類招生,已成為當前追求高考升學率的一個最重要的“增長點”。其潛在的隱患,已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選擇學習藝術的確是提高升學率的一個捷徑:同在聊城的莘縣,近年來高考升學率令其他各縣大為眼熱。其真正的優勢就在于在藝術類上先行一步:近年來他們采用“整建制”轉學科的辦法,使藝術招生迅速成為一個“新亮點”:去年全縣僅一中、實驗兩所中學藝術考生就上線700多人,全縣高考共多走了1000多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臨清一中才做出“整建制”轉學科的決定。
而從全省來看,目前這種大規模文轉藝的局面,已由前段“星星之火”逐漸發展到當前的“可以燎原”之勢。幾年前,聊城的藝術招生僅為“較早開竅”的濰坊的一個零頭。而急起直追后,今年該市上線達到6000人。這在全省并不靠前,因為“全省各地都重視了,我們還是起步晚了”(聊城教育界人士語)。
毫無疑問,拼藝術招生,已成為提高高考升學率的又一個“增長點”。但藝術類招生能承受如此之重嗎?以今年高考為例,全省招收本科生14萬人,大理8萬人,大文2萬人,而藝術(大多數為美術)招生人數接近4萬人,幾乎是大文科的兩倍。這難道正常嗎?
記者了解,就今年全省情況來看,由于藝術考生大增,已出現將近一半的藝術上線考生卻不能被錄取的情況。以現在的態勢,藝術教育這種“繁榮”肯定是難以為繼的,如不及早扭轉,必將使越來越多的藝術考生收獲到徒勞和后悔。
(記者 宋 弢 張海峰 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