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城陽鐘亭”仍然矗立如初。
青島地理考察隊員姜茂森中國歷代的鐘樓、鐘亭式樣很多,而青島城陽的這座石鐘亭卻是一幢單體亭閣,非常獨特。鐘亭位于城陽區上馬鎮辛屯村,全部為石制鐘亭,雖經歷了244年的風風雨雨,但仍舊保存完好。
地理考察
辛屯村位于上馬鎮駐地上馬哥莊西南2.5公里處,鐘亭原來在村東地帶,因村子擴大,現大約立于村子中間。
根據辛屯村碑記載,相傳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趙氏祖先由云南遷到此處建村,取名趙家屯,后王姓祖先也由云南遷此,明朝中期趙氏徙往趙家嶺,將此地讓給王氏,王氏人深受感動,因趙氏信義之故,取名“信屯”,后村名逐漸演化成“辛屯”。
建造背景
據村民介紹,這座石鐘亭是清代建造關公廟時建造的,關公廟位于鐘亭東側,共三間瓦房。解放后關公廟閑置,直到1958年被拆除。這座關公廟與一般的廟宇建筑也無太大差異,而這座石鐘亭卻很特別,在方圓幾十里名氣很大。所以,石鐘亭也成了辛屯村的著名“商標”。據介紹,鐘亭內曾懸有千斤大鐘,可惜后來成了“大煉鋼鐵”的“犧牲品”。
關于鐘亭的建造時間,考察隊員從鐘樓一根石柱上,發現了一行字:“乾隆貳拾伍年冬至月貳拾日立”,這說明鐘亭是1760年建立的。
鐘亭特征
這座鐘亭完全由石材建造。四根方形石柱每根長約3米,間距約1.5米,每根石柱側面長約20厘米,石礎底部為方形,承接方形石柱部分則制為圓形。鐘亭頂部由三塊石頭拼成,三塊石頭邊緣刻有花草紋飾,有的花草分為上下兩層,計有23株;有的則為單層,計有11株。花草間隔部分巧妙地隱藏了水槽,鐘亭的頂部則為仿“廡殿頂”式樣。頂部中央是石頭“筆架”造型。石頭“筆架”也非尋常飾物,它的下方,也就是鐘亭內相應位置有一處牛鼻孔,當初鐵勾就是通過牛鼻孔連接鐵鐘的。整座鐘亭完全通過石榫鑲嵌而成,建造時充分考慮和利用了力學原理,使這座鐘亭歷經數百年依然十分堅固。鐘樓上方均鑲嵌石制擋板,每塊擋板長約1.5米,擋板上均有石刻,每塊擋板上有兩塊石刻,圖案計有鳥與蓮花、鹿行天下;金鯉飛馬、麒麟祥云;官府出巡、祥瑞花朵;鳳凰飛舞、巨龍騰空。圖案比例勻稱,造型生動,擋板除增添了鐘亭藝術魅力外,兼有防雨功能,所幸全部石刻絲毫沒有受損,為鐘亭增色不少。
惟一遺憾的是鐘亭四個角上曾飾有四只石頭鴿子,這四只石頭鴿子與鐘亭頂部三塊石頭連為一體,鴿子則是毛羽豐盈的成年鴿,做收翅待飛狀,栩栩如生,但于“文革”時損毀。
歷史樣本
目前青島地區廟宇多為原地翻新、重建,根據廟宇式樣,有的利用樹梁等安置大鐘,有的不設專門鐘亭,有的雖設置了鐘亭,在原來廟宇拆毀時一并消失,像辛屯村這樣保存基本完好的“原版”鐘亭,已經成為青島地區的“孤本”。據說,最近有人愿出巨款將其遷往異地,但因這座石頭鐘亭極具人文價值,村委會沒有同意,成為民間保護文物的一個好例。其實,這座風格獨特的石鐘亭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已遠遠超出其本身。
(特約編輯:袁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