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中國體育發展的人,肯定不會忘記二十年前洛杉磯奧運會的“虛假繁榮”和十六年前中國軍團“兵敗漢城”的慘痛教訓。圍繞這兩件大事,作家趙瑜曾經寫出了《強國夢》和《兵敗漢城》兩部非常著名的調查報告。在趙瑜這樣的有識之士們的警醒下,人們才得以冷靜下來,對中國軍團表現反差巨大的這兩屆奧運會進行反思。
經過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循序漸進”,中國軍團終于在4年前的悉尼奧運會上取得了一場讓世人為之矚目的大捷。這場勝利,是曇花一現,還是標志著中國競技體育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領域,說法并不統一。和普通的看客相比,中國體育的管理者們恐怕不能只將眼光停留在金牌上,“雅典閱兵”究竟能給中國體育帶來什么新的啟示,同樣不可忽視。
“舉國體制”還可不可行?
建國之初,由于中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基礎都非常薄弱,再加上推動外交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奮國威的需要,決定了中國體育一開始就只能走“舉國體制”這條路。毫無疑問,“舉國體制”對于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騰飛來說,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世易時移,我國的綜合實力突飛猛進,人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賦予體育更多的政治含義,提高全民素質和“體育回歸自然”的呼聲反倒成了主旋律。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對過去那種“舉全國之力發展競技體育”的做法開始有所懷疑。
筆者認為,舉國體制目前尚未過時,至少在一些“無人問津”的冷門項目上還必不可少。因為究竟是“先發展群眾體育還是先出成績搞競技體育”,就像“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一樣說不清。假如沒有亞特蘭大奧運會和美國世界杯上的輝煌,有多少人會去關心女足?又有多少人愿意從事女足運動?換句話說,像女子曲棍球這樣的冷門項目,如果沒有國家扶持,在中國根本就不可能有出路,更不要說讓人們去從事這項運動了。此次雅典奧運會,“冷門項目”發揮如何,恰恰就是對“舉國體制”的最好檢驗。
競技體育越來越依賴科技?
人們現在已經對澳大利亞“飛魚”索普的連體鯊魚服見怪不怪了。雖然不能說索普在泳池內傲視群雄屢創佳績就靠這套服裝,但不可否認,現代科技對于競技體育的發展來說,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推動力量。像乒乓球項目,各國選手的球拍也是高科技的結晶。
除去在器械上借助科技的力量外,人們還試圖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體質。盡管“興奮劑”讓人們談虎色變,但假如那些“禁藥”沒有可怕的副作用,恐怕沒有人會拒絕使用這些藥物。將來,這一夢想說不定會變為現實。因為現代科技已經可以通過相對安全的基因手段徹底改變人的體質,只不過這種手段目前還不成熟,會對人體造成什么樣的危害目前還不太清楚。即便如此,據國外媒體報道,已經有利欲熏心的運動員不惜為金牌“鋌而走險”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屆雅典奧運會,各國在獎牌榜上的最終排名很有可能就是該國科技實力的另類反映。本報記者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