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的成立,令“海上名山第一”這一獨特景觀的保護、挖掘工作步入全新軌道———嶗山,十五載再續新神奇 說其他名山能看到的風景,這里都有,有失客觀。但這里卻獨享著其他高山難以企及的風韻。
它以海拔1132.7米——
—中國18000公里海岸線最高峰的傲然姿態,站在霧海云天之間。半截山沒入海,半截山高過天,占盡海上、天上、人間之境界。 這就是“海上名山第一”———嶗山。
而1989年青島市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的成立,令這一獨特的自然景觀有了真正的“守護神”。15年來,嶗山風景區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2300萬人次,約占全市旅游總接待人數的十分之一;景區建設累計投資7億元、吸納社會投資25億元,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旅游要素全面改善、提升。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衛生山”、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示范點、國家4 A級風景旅游區———嶗山風景區幾乎囊括了一個國家級風景區所能獲得的全部榮譽。
保護
走遍了祖國各大名山的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謝凝高教授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嶗山的生態保護,值得許多風景名勝區學習。”
有科學研究顯示,嶗山生物物種資源為全省之冠,是整個山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代表性景區。68%的森林覆蓋率,使其有青島“城市之肺”的稱謂。而大量涵養的水分,猶如一座四季不竭的“綠色水庫”,擔當著青島地區20%城市用水的重任。正因如此,“嚴格保護”始終是嶗山風景區恒久不變的“第一工作主題”。
從保持嶗山生態功能的整體性和健全性入手,嶗山風景區管委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設立專門的資源保護部門———景保處,并在各游覽區設立資源保護檢查站。迄今景區管委已斥資3700多萬元關停采石場120處;1998年后,景區管委又累計投入2500萬元建設古樹名木管護網絡,為295株古樹名木建立檔案并設置防護設施,數十次組織專家對其中瀕于衰竭的樹木進行救治;同時,景區管委積極推行 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積極實施景區環保規劃,眼下景區內賓館、飯店已全部安裝了相關污染物處理裝置……
生物的多樣性乃是景區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為此,15年來嶗山風景區管委不懈地推動景區山林由原來的用材林向生態林、風景林轉化。而今,由沿海黑松風景林、高山落葉松風景林以及色彩繽紛的觀葉、觀花、觀果風景林共同構建起的四季森林景觀已成為嶗山風景區的一大特色。景區相繼開展的灰喜鵲、八哥人工馴化,獼猴、松鼠等野生動物異地引進保護試驗,也有效促進了景區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1998年開始,歷時3年完成的嶗山風景名勝資源普查、嶗山植物資源多樣性調查和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為嶗山生態保護積累了極具科學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游覽嶗山,細心的人會發現,景區內所有游覽線路始終在巨石、林木間繞行,原有樹木、山石幾乎被全部保留了下來。為防止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對資源造成破壞,景區依據國務院批準的《嶗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索道建設過程中保持了景觀原有風貌;停車場建設不惜增加資金,建造雙層停車場,以減少對山地植被的破壞;度假村建設選址避開了主要景點、游覽干線,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得到嚴格控制……強烈的保護意識,科學的規劃與實施,讓嶗山不負“洞天福地”的美譽。
挖掘
15年來,嶗山風景區經過了一個審美價值不斷提升、審美資源不斷豐富的歷程。青山、碧海、仙風、道骨的嶗山,始終既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又豐富著自己的特色。
1990年,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嶗山風景區制定了“抓南線,促北線,帶中線,陸海空立體發展”的開發戰略。次年,嶗山風景區開發建設史上第一個大項目———太清索道建成投入運營,景區瀏覽資源由此得以擴大。
1992年,嶗山實施了景區道路“風景區大穿插,游覽區小循環”的舉措,“景深”得以繼續延長,在青島的旅游格局中,嶗山景區越來越具有“半壁江山”的風采。
1996年始,嶗山風景區開始了山川“嬗變”的動作,覓天洞、奇石館、壽字峰、白龍洞、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蔚竹庵、華樓宮及九水生態循環線等一批景點景線,或新建、或新辟、或恢復,并陸續對外開放。
而在所有的景點資源整合中,巨峰和九水的嬗變尤為引人注目。
就嶗山風景區而言,7.4平方公里的巨峰游覽區內,山海、天象、山林、奇峰、怪石、人文勝景構成的離奇多變的絕頂風光,始終“藏在深閨”無人知,從而成為景區完整自然風光的一大缺憾。
1996年,嶗山風景區提出“以開放嶗山主峰為主導”的近中期開發建設思路,1998年,經市政府同意,巨峰游覽區開發正式啟動整體規劃。2001年4月起,按照規劃和時任市長的杜世成同志提出的新創意,并歷經600多位設計者和建設者500多個日夜的精細打磨,2002年11月,巨峰游覽區開發建設完畢,原嶗山風景區固有的游覽格局由此得到巨大改觀。2004年4月,在“青島市十大精品建設工程”評選中,巨峰游覽區成為惟一當選的旅游項目。
如果說巨峰的開發使嶗山風景區的游覽格局發生了質的變化,位于北九水游覽區內九水的“九水十八潭”,則堪稱變化了的“景點精品”。北九水游覽區之秀,有著名作家郁達夫先生賦詩為佐:“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然而,自然的枯水、豐水時節,卻使“九水明漪”的美景只能在一年之內的150多天里得以呈現。2002年春,杜世成同志來此現場辦公,有感于秀水難收,提議建設“九水十八潭”,同時賦予其文化內涵。2002年10月7日“九水十八潭”開建,并于次年3月建成。我國著名畫家根據每個水潭的方位、形狀特點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將“順法自然”的老莊思想與山水的靈秀交融,對“九水”和“十八潭”逐一命名闡釋,并特別撰寫了《嶗泉銘》,令北九水游覽區獨特的文化色彩躍然而出。韓國“一般旅游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夏博士游罷北九水后慨言:“游青島,如果不到九水十八潭,那就太可惜了。與諸多名山不同,嶗山是如此之美。”
對坐落于東線棋盤石風景游覽區的佛教名剎華嚴寺的修復,則是嶗山景區旅游資源挖掘的又一力作。興建于1652年的華嚴寺是嶗山規模較大的佛教廟宇,為再現其風采,2002年,“華藏世界”工程在華嚴寺舊址啟動。“華藏世界”整體結構設計來自《華嚴經》理念,主要用七處九會的景點設置來展現華嚴思想的宏大奇偉。“華藏世界”不但將嶗山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推向新的歷史階段,其宏大的建筑群也將填補國內佛教建筑的空白。
2002年8月,由嶗山風景區和山東大學共同組建的山東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和嶗山康成書院,則標志著嶗山風景區在文化挖掘方面進入了一個多領域、高層次的學術層面,隨后召開的、由來自海峽兩岸三地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的第二屆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學術研討會,為打造嶗山文化旅游品牌產生了積極影響。
至此,嶗山風景區游覽格局終于結束了“擦邊游”而走向“縱深游”,實現了從純自然景觀到自然景觀與文化內涵緊密結合的重大突破。步入嶗山風景區的每一位觀光客,在品味嶗山雄奇的山水畫卷的同時,亦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一次精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旅。而厚重的文化承載量正是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成立15年來,在對嶗山內涵的發掘與建設中所孜孜以求的。
充實
外觀造型獨特、室內裝潢考究、方便的紅外線感應自來水、輕松悅耳的背景音樂和舒適的游客休息區……這是嶗山風景區現有的21處旅游公廁的“寫真”。
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景區游覽內涵進行科學的開發建設和充實,使嶗山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實現了由弱到強、由低到高、由單一向全面的轉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人本”特征。
發展旅游,交通首當其沖。15年來,嶗山風景區建成雙層及生態型停車場13處,總面積達13.7萬平方米,可基本滿足旅游旺季的停車需要。南線、中線、北線75公里的旅游公路和35公里的游覽步道得到全面整修,進出景區的車行路由過去的土路、碎石路全部達到了省二級公路標準。同時建成了太清旅游碼頭和太清、仰口、巨峰觀光索道,為景區陸海空立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5年來,風景區在主要游覽線統一設計更新了標準的導向牌、標志牌和文明標語牌,強化了景區自助旅游服務功能。在各主要景區和景點相繼設置開通了移動電話發射機站。面對日趨增長的客流,相繼建設了八水河水庫、曉望水庫,鋪設了17000米的供水管道,改造了變電站和供電線路,使各游覽區的旅游服務和用水用電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為確保游客人身安全,15年來,景區先后投資2800余萬元,修建了八水河龍吟橋、仰口海濱浴場防鯊網等設施,在涉水、峭壁等危險游覽路段設置了防護欄5000余米、安全警示牌200多個。建立健全了索道、游艇等游覽設施的安全操作規程,使游覽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安全責任事故發生,景區治安案件發案率也大幅度下降。
與不懈跋涉的15載春秋鄭重道別,嶗山風景區已站在新征程的起跑線上———2007年之前,完成包括游客中心、購物中心及客運中心在內的共2萬平方米的大河東綜合旅游服務基地建設,全面提升嶗山旅游接待服務功能;完成流清至仰口至北九水公路沿線統一修建改造;開設大河東至太清、仰口,大河東至巨峰的燃氣型綠色觀光車;立足巨峰游覽區、“華藏世界”佛教文化旅游區,實現嶗山風景區旅游格局的新突破;加快七線五林的建設工程及埡口至返嶺公路兩側八百公頃的荒山綠化和退耕還林工程,在太清、北九水和仰口建設三座現代化污水處理設施,讓嶗山的自然生態永駐人間。林兢林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