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航空母艦進入新加坡樟宜大型海軍基地

美國軍艦在重返破舊的菲律賓蘇比克基地
在經過反復考慮后,菲律賓已經開始從伊拉克撤軍,以解救在伊拉克被綁架的菲律賓人質克魯斯。此前雖然美國一直對菲律賓施壓,但是由于菲律賓國內反美撤軍呼聲高漲,而剛剛連任的總統阿羅約迫于國內壓力,終于還是作出了違背美國意志的撤軍解決。菲撤軍的舉動必然會導致菲美關系的摩擦,從軍事上看,美國為調整亞太軍事戰略從返菲律賓海、空軍的計劃很有可能耽擱。如果美國一旦放棄重返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新加坡無疑是美國軍事戰略調整后的最佳選擇。
按照傳統的海軍作戰理論,海上作戰力量的構成有三大要素:一是艦隊,二是保障船隊,三是海外基地。具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作戰效能的基礎是物質力量的作用。既然是物質力量的作用,就必然會有能量的消耗,就需要能量的補充,否則作戰行動將無以為繼。航行機動需要燃料,維持生命需要食物和淡水,作戰行動需要彈藥,恢復戰斗力需要維修和修整。特別是現代戰爭的消耗巨大,軍事指揮員在戰爭中往往都會發現自己沒有掌握足夠的作戰物資,呼叫補給是戰爭中最常見的現象。事實上,在戰爭中就從來沒有過充足的作戰準備,從來沒有打不爛用不壞的軍事裝備,特別是在持續作戰時,必須要不斷進行補充,不斷進行裝備維修。這就是后勤保障的作用。對于遠離本土作戰的艦隊而言,沒有海外基地的保障,僅靠本土的后勤保障,長距離航本身就消耗巨大,既做不到快捷及時,數量也必然嚴重不足。這就需要包括后勤供應站、裝備維修廠、人員醫療所在內的、功能完善的海外基地。軍事基地還是作戰行動的攻擊出發陣地?煽康拇驌粜Ч厝辉从谟行У奈镔|力量。而要發揮物質力量,就必須要有堅實的依托。這就好比人必須“腳踏實地”才能進行格斗一樣。這就是軍事基地的作用。為了實現多方向進攻、快速反應、持續作戰,軍事基地必須要與作戰規模相適應。
軍事基地也有一線基地與二線基地之分,一線基地往往處于作戰的最前沿,直接為作戰行動支援和保障甚至是作戰行動的直接依托,而二線基地則主要是后續支援和間接保障,可進行人員休整、裝備維修。如果從美國把中東做為主要打擊威懾的角度看,菲律賓和新加坡只能算作二線基地,特別是新加坡的樟宜基地,比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基地更加接近印度洋和中東地區。新加坡位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處,地扼兩洋交通要沖,東至關島約3000海里、至夏威夷約6500海里,西至紅海口處的亞丁灣和波斯灣內的巴林均約4000海里,距迪戈加西亞約2500海里,距伊斯蘭堡的距離為4815公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海運中繼站。新加坡與美國有固定的軍事聯系,其樟宜軍港是可供美國有條件全面使用的軍事基地。若美國在未來朝鮮和臺海地區實施武力干預,特別是對臺海地區實施干預,菲律賓和新加坡不僅成為一線基地,而且各有特點。
從距離上看,菲律賓的蘇比克灣顯然更接近臺灣海峽,但自從1992年12月美軍撤出后,該基地設施一直荒廢,從新啟動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成本上都有所增加。在美軍撤出菲律賓后,其第七艦隊的后勤司令部分別遷往新加坡、日本和關島,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大的物資轉運港,造船修船工業基礎雄厚,現在是美軍第七艦隊在東南亞最大的后勤補給基地和維修基地,特別是剛剛正式投入使用的樟宜基地,完全可供大型美航空母艦停泊、補給甚至作為攻擊基地(美航母已多次停泊在新加坡的樟宜)。雖然目前新加坡和美國方面還沒有確定該基地為美國提供戰時使用權,但如果一旦新加坡同意,樟宜基地對美國干預臺海形勢有比菲律賓有著更大的彈性選擇。
在美國干預臺海危機的選擇模式上,一些美國軍事分析人士曾指出,美國可以不在臺海地區與大陸直接沖突,而是依托東南亞的基地群(將來很可能以新加坡為核心)對中國大陸的戰略物資運輸線即馬六甲海峽方向上實施武力威懾甚至封鎖,以切斷中國大陸的石油和貿易通道相威懾限制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動權(美軍最近一直在叫囂以反恐名義進入馬六甲海峽)。這種間接介入的方式即可以回避臺灣問題作為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的敏感度,又可以維護美國在臺灣的次要利益,保證臺灣不被中國大陸統一。若形勢發生變化,美國軍事力量也可以從韓國、日本、新加坡三個方向上對臺灣實施軍事上的戰略、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支持。因此,新加坡在臺灣問題上的表現和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系,未來將非常值得關注。(北斗工作室)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