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7月9日下午至11日凌晨,從南陽上空向東北方向飄移的一片攜帶豐富水汽的云塊,讓久旱無雨的平頂山、駐馬店、漯河、許昌、周口5市喜不自禁。在爭相發射增雨火箭彈聲中,如何合理利用分配大氣雨水資源,成為法律空白下的一項爭議話題。 達到暴雨標準 &
nbsp; 據了解,從7月9日晚8時至翌日下午5時,漯河市人工增雨指揮部設在3縣1區的18個發射點,共打出增雨炮彈725發、火箭彈40枚。當在市區居民抱怨街道積水難行的同時,鄉下的農民則欣喜若狂。據統計,降雨量最少的漯河市區和郾城縣,也在50毫米以上,而舞陽縣則高達81毫米,均達到了暴雨標準。肆虐漯河1個多月的干旱,徹底解除。 與此同時,在平、駐、許、周四市的郊區和鄉野,用于增雨的近千個高射炮和火箭發射臺,也在轟鳴聲中不停地噴射著火舌,把富含水汽的云塊“撕成碎片”。 擠出“毛毛雨” 此次人工降雨量最多的是平頂山和許昌兩市,市區均超過100毫米;周口市區最少,僅為27毫米,其轄區某縣的降雨量僅7毫米。同樣出力流汗,周口市為何“廣種薄收”?據了解,人工增雨的5市,借助的同是一塊自西南向東北飄移的云塊,該云塊最后到達周口市時,由于一路“降雨”消耗了不少儲量,加上4市在途中大面積截留,盡管到達周口上空時遭到了“暴打”,但只擠出幾點“毛毛雨”。 呼喚法律規定 此次5市爭相人工增雨的效果旱澇不均,猶如列強分割南極一般,凸顯了無序競爭。 近年來,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大氣資源的掌控和駕馭能力提高很快。但是如何利用開發大氣資源?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做出相應規定。
|